■谋篇“十五五” 书记市(县)长谈教育
颍州区作为安徽省阜阳市主城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学在颍州”品牌建设为总抓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谋篇‘十五五’书记市(县)长谈教育”专栏推出第二篇,专访颍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燕。
锚定目标,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指明了方向。在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方面,颍州区在“十五五”期间有什么具体计划?
张燕:“十五五”期间,我们准备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扩容提质”。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覆盖城乡、优质均衡、开放共享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在学位供给方面,计划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筑底工程,共23个子项目,总投资20.25亿元。新建7所义务教育学校,比如合肥第四十五中学颍州分校、阜阳市第十五中学行知路分校等;改扩建9所义务教育学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项目3个;智慧学校建设(安防系统提升)项目4个。到2027年,累计新增学位5200个。在普惠水平方面,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稳定在70%左右。在教育公平方面,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100%,实现“零辍学”目标。另外,我们也会重点补齐城南新区、城西片区这些人口密集区域的教育短板。解决苗桥小学三清路校区、北城小学府前路分校这些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让教育资源跟上城镇化的步伐。
优化资源,实现扩容提质双驱动
记者:集团化办学是颍州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十五五”期间,怎么通过这个模式实现“扩容提质”?
张燕:目前,我们集团化办学覆盖112所学校,包括8个学前教育集团、15个义务教育集团,辐射学生近26万人,教师超8000人,初步形成了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四区建设”为引领,在“带、破、放”上下功夫,推动教育资源从“共享”走向“共创”,实现“扩容”与“提质”双轮驱动。
“带”,就是持续推广三种带动模式。一是强校带弱校,推动牵头校的成熟制度和特色课程向成员校复制推广;二是名校带新校,在人口密集区新建高起点学校,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三是城区带农村,共享优质教案和精品课例。
“破”,就是着力破除四大壁垒。一是破除师资壁垒,持续推进教师交流轮岗,目前累计流动超1000人次;二是破除教研壁垒,建设“云资源包”“云录播”课堂,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学;三是破除区域壁垒,引进区外优质资源,提升区域教育开放度;四是破除招生壁垒,持续完善“入学一件事”网上招生系统,2025年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70%。
“放”,就是进一步向教育集团放权赋能。在人员管理上,由牵头校校长统筹人、财、物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在事务管理上,鼓励集团结合实际制定特色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考核激励上,将评优评先名额按比例分配至牵头校,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品牌,提升“学在颍州”影响力
记者:“学在颍州”已经成为颍州教育的标识。“十五五”期间,颍州打算怎么进一步把这个品牌做得更响、更有影响力?
张燕:一个品牌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十五五”期间,我们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把稳教育方向。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落实到位。同时,继续深化“转作风、严纪律、提质量、树品牌”专项行动,真正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夯实人才基础。大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计划到2027年新建6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养一批骨干。三是推动数字赋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目前已经建成了3所省级智慧实验学校、2所创客实验室和15所数学实验室。还将普及编程教育,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让教学更智能、更高效。四是擦亮“学在颍州”品牌,落实“五育”并举。大力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成功创建了2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等特色学校。五是筑牢底线工程,夯实校园安全。投入专项资金,持续巩固安防成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机制,让教师安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8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