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劳动”“劳动模范”“劳动精神”成为各界关注话题,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劳动热”。
但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仍存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等不良思潮,严重误导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也应该担负起开展劳动教育的责任。而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实现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一让高校精神载体成为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通过在校史、校歌和校训中传扬办学过程中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二是树立典型,让高校教职工成为劳动教育的示范先锋,让高校中的劳动榜样成为时尚表率;三是让高校文化活动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新生教育、离校教育、创业园区和开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主动宣传劳动精神,自觉践行劳模精神;四是让高校新媒体平台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灵活运用橱窗、海报、报纸等“线下”媒体的基础上,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推出更多轻量化、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宣传作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五是让高校物质制度环境成为劳动教育的肥沃土壤,可以利用的校园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劳动教育活动。
(摘编自《北京教育(德育)》)
《中国教师报》2019年09月2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