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反思

抵达文本深处

发布时间:2019-11-05 作者:宋 韵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统编教材语文二上第一单元自然主题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是一首科普儿童诗,全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3种植物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比作妈妈,把传播种子当成了孩子浪漫的旅程,童趣盎然又不失科学严谨。同时儿歌的层次清晰,3个小节不同植物妈妈的不同办法,可以通过板书厘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脉络。

在教学时,我围绕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文中的植物妈妈都是谁?她们有什么传播种子的好办法?并据此设计了板书。学生初读完毕,找到3位植物妈妈的“身份”后,我便带领学生开始了“探索办法”的文本解读。为什么蒲公英和降落伞很像?小苍耳穿上带刺的铠甲有什么作用?豌豆的豆荚晒了太阳会发生什么?旨在通过不同特点的提问,配上具体直观的图片,帮助孩子理解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充满趣味的植物乐园里遐想联翩。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愿景,我力求通过板书渗透文章的内在思路。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感到磕磕绊绊。“蒲公英、苍耳和豌豆妈妈传播种子都是借助了什么呢?”孩子们顺着我的板书,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点了点“乘着风”中的最后一个字,有些孩子才大声回答出是风,下两行的“挂皮毛”和“晒太阳”更是让孩子们有些为难,极少数孩子隔了一会儿才能说出是动物和太阳。借助了3种不同的事物,植物的种子才会来到田野、山洼、小溪、花园……我用 “四海为家”的词意发散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下课了,我感到非常沮丧:有了整体的框架,也结合了重点词语,还有哪些细节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庆幸的是,特级教师刘军听了我的课。刘军老师指着我写的板书,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每个小节都是写植物妈妈不同的方法,还有什么是共同的关联,是可以拎出的骨架呢?”我再次仔细研读教材,每个小节都有两句话,每段的第一句是植物妈妈为孩子准备的东西,第二句才是说还需要借助的力量。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每句话都在说什么的问题,恰恰是文本的内在逻辑和主干。我又顺着这三条平行的主干,重新设计了板书:第一列的植物妈妈不变,第二列和第三列原本只是提取文章的关键词,改为了“植物妈妈准备的东西”和“需要借助的力量”,不一定是原文原词,而是经过整理和归纳改成了“降落伞、铠甲、豆荚”和“风、动物、太阳”,体现了文章内在的思路和脉络,板书一下变得简练明晰起来。

仔细参透了文本每个小节的特点,我又在刘军老师的指引下,把目光放到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上。看似简单的四字成语,还能怎样解读和设计,才能让词意丰富立体?刘军老师示意我再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每句话又在写什么。原本被我匆匆带过的第一段,“孩子离开妈妈”,其实也蕴含了人、动物、植物三层不同的含义。课文的开始,就可以问问孩子的老家是哪里?为什么自己的爸爸妈妈要离开老一辈呢?孩子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呢?这种环环相扣的问题,慢慢地让孩子深思:不仅孩子长大需要独立,更需要离开妈妈、离开家乡,去有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是如此,植物也是如此,哪里有需要,就要在哪里生根、长叶、开花……四海为家,更是一种人为国、植物为自然的贡献。我将这个词语的理解从末尾提到开头,从植物联想到自然界,从自然观察引申到人文教育,孩子们思考的高度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虽然板书仅仅修改了几个词语和位置,但在修改的过程中我重新参透了文本。只有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将文章感性和理性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一篇看似简单童趣的儿童诗歌,却带给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0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