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观课笔记

知者亦惑 行者无惧

——基于两节“学习共同体课堂”察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30 作者:李 静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次,我有幸观摩了在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举办的学习共同体课改中国行活动。

活动内容方面,名家大师报告,课改信息风暴自不必说,而我想就自己观摩的两节“学共课”的察学情况提出一些思考。

关于兴趣

第一节是语文课,由世博家园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沈佳执教。我聚焦的是对面一个姓陆的女生,这明显是一个内向型孩子,近1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未举手一次,而且几乎自始至终都呈游离状态。从最初的课前集体诵读古诗,她就只张口意思一下,然后很快就眼神涣散地走神。当老师明确提出两人小组的共学任务时,同桌拉拉她,她也会该读得读一读,该说得说一说,一旦说完两人并无互动,小陆便开始自己玩橡皮。其他孩子发言时,她也一直低头摆弄文具,只有某个发言的孩子声音特别响亮时,她才会偶尔抬一抬头,但也并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

•察学反思

学习共同体主张学教翻转,就是意在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真实学习的平等机会。事实上在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实践中,我们都可喜地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真正在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学习者、小主人,但也依然会出现像小陆这样相对特殊的孩子。

为学而教,以学定教,既然特殊孩子的注意力难以被吸引,那么激发孩子对课堂的专注、对学习的兴趣就是重要的课题:

第一,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既充分解读文本,又洞悉、符合孩子的学情,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吸引他们关注,激发思考的原动力。

第二,学习共同体课堂上的教师要思考:在“管住腿”不打扰孩子的同时,该怎样做到更好地关注全员,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实现真正的平等学习。

关于安全感

第二节是阅读课,由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康华实验小学教师郭建珍与四年级孩子共读绘本《嗨,路易》。我坐在了一个姓肖的小姑娘身边。很巧,这个孩子整节课也未举手发言,但她基本上一直在倾听,明显融入了课堂。唯有部分发言的孩子声音特别小导致听不清楚的时候,她有低头玩笔的片刻。值得注意的是,她所处的四人小组,老师抛出的每个小组学习的问题都很难有真实学习的发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很不积极,并不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察学反思

小肖是一个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所以课堂总体状态非常投入,而大组交流时许多同学的发言异常精彩,但她坚持不举手。难道是因为对这个绘本、对老师的提问、对同学的发言真的没有自己想表达的?显然不是!那么,只能解释为孩子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观课者,可以真切感受到郭老师的轻言细语、言简意赅,能感受到郭老师设计问题的循序渐进,能感受到她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尊重、耐心和空间,所以我认为孩子在这个高度民主的课堂上是有满满安全感的。

但这真的同时也是所有孩子的感觉吗?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到底从何而来?是不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并不足以给学生以充分的安全感?

细细思量,似有所悟。除了师生的课堂关系之外,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样是安全感的源头之一。优秀孩子过于精彩的发言,有时并不一定能产生启发和串联效果,可能恰恰正好压制了原本就胆小内向孩子的蠢蠢欲动和跃跃欲试。由此想来,教师课堂上的表扬是不是也该有所斟酌和控制,因为充满激情的表扬一方面确实是对优秀孩子发言的肯定和赞赏,但另一方面会不会使原本就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以至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那个举手念头一下子又被“闷杀”?所以课堂上老师该“闭嘴”的内容,也许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多。

我想,学习共同体其实是一种课堂最理想状态的探寻和追求。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可能达到那个最完美的状态。正因为不可及,所以才要步履不停——实践,观摩,思考,研究,修正;遇到问题,研究策略,解决疑点,才能一步步走向明亮那方。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0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