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行且思

灵感“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0-05-11 作者:潘佳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写作的人,灵感随时随地会发生。如果记录不及时,恐怕一不留神,可供下锅的米便成了过“脑”烟云。

我建议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大脑去思考。

喜欢电子记录的,可以往“印象笔记”软件上放,图片、音频、文字都可以;喜欢手写记录的,把新出炉的灵感发条微信语音给自己,回家将这些零零散散的宝贝加工整理。

整理也是有方法的。以前,我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通通放入一个专门的被我命名为“聚宝盆”的本子里,其好处是比较集中、一“本”定音,缺点是即便删去还会有干扰的痕迹,暂时不需要提取的灵感信息“身陷其中”,还会被重复阅读、涂涂改改,也显得不太有仪式感。

我想了个简单、可操作的好办法。选一个纸张封面都比较好的本子,当作我的灵感“聚宝盆”。里面记录那些暂时不需要提取的灵感信息。比如,我在阅读王君老师的书时,里面有一封她写给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的信,题目是《孩子,我是你们青春的倒影》,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真好。于是我想,两年后我的孩子们毕业,是不是也可以写一封《孩子,我是你们童年的倒影》这样的信?

这个想法可能需要两年后才能实现,但如果我今天不记录下来,谁知道两年后还能不能记得这样的想法呢?

对于那些及时应景的灵感信息,我选用的是“便利贴”,一张纯色的便利贴,一页只记录一件事,实践完就可以扔了。那些排队“嗷嗷待写”的,就贴在那个“聚宝盆”本子里。当然,也可以贴在书桌旁的墙壁上,只不过有时候会莫名地掉落飞走。

前些天,我在公众号写了一篇《别人的……我的……》,里面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录,都来自于平时的灵感便利贴。我给学生出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练笔话题,都不是一下想出来的,基本也来源于平时的慢慢积累和加工升级。包括平时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奇思妙语,也会被我一并收入囊中。

这样,“聚宝盆”里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或流出,哗啦哗啦,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永远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贴便利贴也可以分成不同的主题区域,还可以便捷地移动,写文章提取素材就更方便了。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看周围的眼光更加敏锐,会关注到更多细节,甚至还有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写作也不至于像之前一样,为了一个主题想破脑袋,千呼万唤始“不”出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1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