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决策者说

乡村教育振兴的“六合”经验

发布时间:2020-06-09 作者:王谷权 来源:中国教师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区域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坚定不移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并着力从六个方面入手。

转观念。一是转变乡村振兴只是经济振兴的偏面认识,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教育人在实施乡村战略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反思、仔细剖析目前乡村教育弱在哪里、为什么弱、乡村人才的未来在哪里……找准努力方向和突破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将“扶贫要扶智、扶贫必扶智”作为长效扶贫路径,聚力发展乡村教育,通过培养乡村人才,阻断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

守底线。坚守为民情怀,实施精准资助,全面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中直至大学的资助政策,重点落实好中小学贫困学生资助、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励志奖学金等助学政策,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近三年,六合区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费3894.5万元,惠及25470人次;为228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202万元;给356名学生发放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励志奖学金110.2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

改面貌。近三年,六合区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小规模学校提升工程、南京市“园林式学校”创建工程等,切实改变学校面貌,增强师生信心,提振师生精气神。自2017年以来,全区学校(园)共实施建设项目503个,总投资32.73亿元,先后建成龙池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八百桥分校等19所校(园)并按时投入使用,14所学校创建成“市园林式校园”。同时,投入教育技术装备经费2.2亿元,主要用于学校(园)教育设备添置。现在全区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质,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建机制。乡村学校弱在队伍管理,差在机制不活。我们通过机制创新激发队伍活力。构建城乡教师一体化编制管理新机制。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建立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新机制,在全区范围内统筹管理教师编制调整、岗位分配,使编制岗位变动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从而打破编制和人事关系依附学校的固有模式,做到“编随人走,岗随人动”。建立教师岗位职称管理新机制。遵循“总量控制、分段设置、统筹使用”原则,以初中、小学两个学段为单位,突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由区级层面统一核定岗位总量、统筹安排调配岗位聘用和职称晋级,将职评晋级申报计划分配到校为学段竞争,使符合条件的教师不再受本校岗位职数限制,通过择优竞争及时得到晋升,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同时,每个学段按照城乡两个部分分别打包测算,根据相关政策农村学校的岗位数增加20%,激发教师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

抓评价。乡村学校弱在办学成就,差在评价观念。近年来,我们制订并实施了《六合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以评估促提升。一是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学校,其中课程管理与实施的考核权重达10%。二是坚持以学校发展进步评价学校,既客观评价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更关注学校发展增量;既给优质学校更多的发展推动,又给薄弱学校更多的激励促进,对评估结果提升较大的学校授予“进步奖”。三是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评价学生,从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水平、体质健康、艺术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课程。乡村学校弱在课程建设,差在实施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校本化,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支持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让课程贴近乡村儿童。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教学创新与育人方式改革,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实现均衡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让儿童“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区教育局成立“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总校”,各校设立分校,不定期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同时开设“家庭教育公益讲堂”,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经常聘请区内外专家、名师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密切亲子关系,形成家校合力。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10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