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面加强中小学党建

被“讨论”激活的中小学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0-06-30 作者:本报记者 雷振海 黄 浩 康 丽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小学思政课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期我们走进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用4个版完整呈现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西工经验”,看他们如何用“思政讨论课”为孩子烙上“红色印记”。

——————————————————————————

2019年元旦前夕,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不少家长收到了学校送来的一份别致的礼物——一盒新年台历。与许多明星云集、色彩绚丽的台历不同,这份台历很“素”,纯白的底色,点缀一张学生手绘的画作,再配上一句孩子的“经典语录”。

“尊重就是彼此看见和接纳。”

“宽容给我带来温暖和真正的友谊。”

“爱像太阳,照在身上很暖和。”

这些短小而不失哲趣的语录,都出自西工区学校孩子之口,语出天然,未经加工。谁曾想到,在西工区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经典语录”。而这些语录大都会被老师收集整理,辑录成一本厚厚的册子,特别出彩的还会被挂在班级墙上的专栏之中。

语录从何而来?从去年起,西工区创新中小学思政课形式,每周在《道德与法治》课外另辟一节“思政讨论课”,让学生围绕主题深入讨论,在言语交锋、思维审辩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生命,不少“金句”就这样在讨论中产生。

当然,思政讨论课还不止产出“金句”那么简单。

讨论出“真知”

如果仅仅给一个“友善”的关键词,你如何给小学生上好一节思政课?

不久前,西工区芳林路小学教师谢双双就遇到了这样一道“命题作文”。不过,尽管题目看起来很抽象,但谢双双对这类话题的驾驭已经轻车熟路。

与传统讲授式课堂不一样,谢双双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小短片《拥抱小刺猬》——一只小刺猬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来到新地方,可是它的刺总是伤害到别人,所有人都躲着它,这让小刺猬感到很难过。可是在圣诞节那天,大伙送给它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让小刺猬感受到大家的温暖与友善。

“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谢双双问孩子们。

有孩子说,我彻底被暖到了,暖得心都碎了。

谢双双接着提出3个话题,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你认为什么是友善,分享有关友善的经历和感受,友善能给你带来什么?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几个话题没有门槛,大家都有话可说。讨论是这堂课的核心,谢双双尽量把时间多交给孩子们。而一旦“讨论模式”开启,他们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友善是什么?学生说,我认为友善就是真心地对待别人。

你有哪些关于友善的故事?学生说,朋友的东西被其他同学抢走,我看不过去,就帮助他要了回来,特别开心,感到自己特别有价值。

友善能带来什么?有孩子联系时事表示,友善能给我们带来和平,比如当下的中美关系,如果彼此都能友善对待,关系可能会更好。

“当我们对别人友善时,我们感觉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的,这是我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待他人,也能快乐自己。”谢双双在总结过后,将这堂课上学生的“精彩观点”一并收集。

“友善能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不但要待人友善,对动物、植物和大自然也要友善”——这是学生董蔓漪的观点。

“被友善对待的感觉太好了,我一定要把这种感觉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学生韩卓雅的观点。

至此,一堂关于“友善”的思政讨论课落下帷幕。

没有空对空的说教,没有刻意拔高的作秀,孩子们在相互讨论与倾听别人的发言中,不断修正或者加强自己对于“友善”的理解。换言之,他们对于“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来自于内心的真实认同,而非教师的灌输式“说教”。

同样是上思政讨论课,在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李静看来,讨论的过程就是人人参与活动、人人探索发现的过程。

“学生在反复表达与协作中了解了他人的观点及想法,吸收不同的信息,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辨析不同的观点,深入探究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断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最终逐步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李静说。

“给小学生讲大道理效果不好,比如这类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要与人友善,这堂课就会大打折扣。” 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山漫同样表示,“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觉到‘你表达的观点是能被每个人听见的’,从而促使他们‘带着思考去看问题’。”

一节“思政讨论课”的诞生

西工区的中小学思政讨论课从何而来?其实,它还真不是新鲜事物。

近年来,当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金课频出时,中小学思政课如何上出新意与高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也日益摆上议程。

一名来自西工区的教师坦言,自己之前对思政课的理解与其他学科无异,“只是课程表上安排的一门学科而已”。

几年前,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有感于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早已如火如荼进行了十余年,而中小学德育方式的转变却步履缓慢。德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思政讨论课正是中小学德育升级的抓手之一。

“大家对讨论课并不陌生,我们许多年前就开始在语数英等学科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学生早已熟悉。”李艳丽说,“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会加深对某一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将讨论这一形式迁移到思政课顺理成章。”

不过,思政教育毕竟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乎孩子“第一粒扣子”能不能扣好,如何讨论、讨论什么,能达到理想效果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未知数。

为了让思政课不走偏,西工区通过对辖区校长和校党支部书记进行职务调整,26所学校的校长和校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22所学校设置了专职副书记,进一步强化了全区学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把手领衔,思政课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在多次碰撞与教学实践中,关于思政讨论课的模型也渐渐出炉。讨论课的内容并非来自教材,而是涵盖了主题节点(如端午节、母亲节等)、具体问题(如课间排队、打扫卫生等)、价值观(如尊重、倾听等)、安全(如预防溺水、 安全用电等)等主要内容,教师根据以上内容精心挑选每周讨论课的主题,同时设置两三个层层递进且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通过不断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最终实现智慧的碰撞。

尽管各学校开展的思政讨论课各有特色,但李艳丽对讨论课主题设置提出两点硬性要求:一是充分体现学习主体是学生,二是讨论的主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为此,由校长、书记牵头组成的审核团队,每个月都要对下一个月教师申报的主题进行集中审核——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你准备如何体现这一主题?如果教师不能给出充分说明,那就需要重新调整主题。

山漫还记得,一次有教师给一年级学生申报的思政课主题为“我是守法小公民”,山漫疑惑地问:一年级学生能真正理解“公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该教师意识到自己设置的主题与学生年龄不符,立马回去修改。

“我们要回到孩子的立场,关于这个话题,一年级孩子更适合去讨论‘规则’这一主题,等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再向他们普及法律常识。”山漫说。

具体到课堂教学,西工区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讨论课流程,第一部分是能量朗读,教师指导孩子朗读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段落;第二部分是导入环节,通过视频、故事、绘本和图片等切入主题;第三部分是孩子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四部分是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班内分享;第五部分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分享情况进行最后的提升总结;第六部分是围绕主题给孩子整理相应的经典观点。

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一堂完整的思政讨论课才算出炉。

“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我们提供的仅仅是素材和问题,而这些却成功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的迸发。思政教育并不高冷,它根植于每一个思考者的生命,存在于每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西工区外国语小学教师陈琼琼说。

“让每个人都有灵魂”

如果不是上了思政讨论课,西工区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王依依(化名)可能至今还不知道“性侵”到底是什么。

在家里,因为羞于启齿,家人从不跟孩子说关于性的任何知识,王依依对此很懵懂。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性侵未成年人”的话题,始终刺痛着社会的神经。如何让孩子认识性侵、防止被性侵?西工区第三实验小学决定在思政讨论课中开设“保护青苹果”这一主题。

也是在讨论中,王依依认识到哪些类型属于性侵、面临性侵应该如何应对。“没有讨论课,我和同学们很难意识到何为被性侵。”王依依说,“现在我知道了关于性侵的‘五大警报’,会保护好自己。”

事实证明,思政讨论课自开设以来,不少像王依依这样的西工学生都从中受益。

有一阵,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李慧玉发现,临近小学毕业的孩子常常为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而烦恼,为此李慧玉设计了一堂主题为“珍惜时间,把握今天”的思政讨论课。课上,孩子们在讨论中交流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办法,比如用定闹钟的方式提醒自己把握时间;专心写作业,做完后休息一会再学习,劳逸结合;用制订日程的时间管理方法提醒自己不拖拉,提高效率;不贪多,不和别人比较……“在讨论中,孩子们提高了依靠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性。”李慧玉说,学生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困惑与烦恼,班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都会作为话题出现在他们的思政讨论课上。

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在讨论中增长知识,自然孩子们对思政讨论课认同度很高,不少学生向记者表示,“再也回不到传统班会课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在讨论中还提升了自己的表达和协作能力。西工区红山实验小学教师杨雯颖发现,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只能简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现在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整合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完整、精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不同。”这正是李艳丽希望看到的真实而充满活力的思政课生态。在看到学校挂在墙上的学生经典语录后,李艳丽说,“感觉每个人都有灵魂”。

更令她欣慰的是,在思政讨论课中成长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

“经过思政意识的自我警觉、道德与法治课的不断渗透、讨论课的激烈讨论,我发现我和孩子在共同进步,自己发现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师生共同朝着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方向前行。”西工区大路口小学教师王清华发自肺腑地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上好“思政讨论课”只是西工区加强中小学党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工区积极探索党建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以党建引领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开创了西工区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基层支部结合学校支部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唐宫西路小学“先锋文化”、白马小学“红色鸿雁”等党建特色逐步形成,“红色教育”党建品牌特色在西工区不断彰显。其中,唐宫西路小学被评为“标杆式党建示范点”,王城小学、凯旋路小学等8所学校党支部被评为“五星支部”。

党建,永远在路上。作为一门创新性的课程,西工区的思政讨论课未必完美,但在西工教师看来,它的出发点真正站在了儿童立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李艳丽相信,他们正在实践的思政讨论课与正在探索的中小学“红色教育”,正在引领西工学子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扎实迈进。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1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