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但随着名师工作室运行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如有的工作室形同虚设,未能解决教师发展中的实质问题;有的工作室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学习型团队;有的工作室销声匿迹,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持续焕发名师工作室的活力,持久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这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课题。
破解关键问题,走内涵发展之路。开展教学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第一要务。“研究什么”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名师工作室能否真正发挥实效。要研究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寻求重点问题的最优化解决是名师工作室服务课堂教学的重要职责,有利于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要研究教育教学的难点问题。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有别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因此,要挖掘工作室成员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智慧提出解决策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理论建设。要研究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是名师,名师的特质之一是具有教育教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热点,带领团队乘风破浪,积极行走在改革前沿,不仅能够培养成员成为未来名师,也能够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
改革传统方式,走特色发展之路。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不应是同质化的,而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自身风格以及学科学段的特点上,还体现在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与活动方式上。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多采用传统教研方式,难以与学校日常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相区别,致使工作室活动缺少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名师工作室改革迫在眉睫。
一方面,立足当下,革新传统教研方式。例如,吉林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改革了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提出“问题发现法——参与模型下的听评课”。首先将课堂观察的视角从旁观者转变为授课者,在授课者的全程主导下进行听课,而后设置“个体成员发起话题、更多成员交互讨论、所有成员集体反思”三个评课环节,以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与指向性。再如,在传统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吉林省小、初、高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跨学段的同课异构,小学语文和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开展跨学科的同课异构。这些做法旨在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设计的多样性与衔接性问题。
另一方面,面向未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教研模式,一种是名师工作室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网上研修空间,有效克服工作室成员集中难、见面难、时间有限的问题,这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工作室成员不局限于同校教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打破了原有教师资源的封闭状态,实现了区域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另一种是名师工作室利用互联网资源,在慕课平台进行课程学习,有效弥补教师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局限性,学习之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中,共同开发与整合学科优质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例如,吉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依托慕课平台提出了“个人兴趣拓展的慕课方式”和“众体互动生成的慕课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习效果。
打破界际领域,走创新发展之路。名师工作室应打破自我学习的壁垒,以开放的思维、“跨界”的理念建立教研活动设计的新视角。“跨界”本意是指“跨越一定的界际领域”,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传统的知识架构分崩离析,传统的专业“边界”日渐模糊,“跨界”思维不仅催生了众多新技术、新产品,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育人,教师只有具备跨界教育意识和跨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重任。
名师工作室的跨界研究可从六个维度入手:一是跨教材之界,不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组织依据和教学资源,而是以其为基础开发和整合一系列教学资源。二是跨认知之界,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一学习目标的“浅层学习”走向综合能力的“深度学习”。三是跨学科之界,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关注问题解决的整体性、联系性与辩证性。四是跨学段之界,从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入手,优化教学设计,建立课程综合化思维。五是跨地域之界,“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名师工作室之间建立联盟体,合作共享先进成果。六是跨文化之界,“跳出教育看教育”,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特色做法,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中国教师报》2020年11月04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