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红色之旅

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1-03-30 作者:李 芳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二七精神”是中组部认定的36种“中国精神”之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是全国唯一的以革命事件命名的区域,把这些红色资源利用好、传承好,一直是无数“二七教育人”思考的事情。

作为一所只有1-3年级的小学,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打破小学教育中讲一讲、听一听的传统思政课形式,结合区域独特的红色资源,利用课程的形式把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让学生在“行走之间”领会红色教育。

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团队,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采用了“研学+课堂”的形式,并把课程主题定为:行走的思政课——“红色二七”研学课程。

“红色二七”研学课程是怎样设计的呢?一是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二七区的发展历史,以及“二七大罢工”事件的由来与过程,感知二七事件的历史影响。二是通过社会考察、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了解相关行业特点,体验二七精神在各行各业的作用,向精神楷模学习。三是通过创意设计、游学等方式传播二七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做“红色二七”的代言人。

有了这样的设计和目标,看似空洞的课程内容具体起来,教师知道要往哪里引导,学生也有了具体的学习方式,传统思政课的形式被打破了。

在此基础上,师生研究形成了10个学习专题,看到那些生动而有吸引力的主题,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252人次。学生走上街头,查阅资料,写演讲稿,绘制作品,拍摄影像,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在探究二七区的由来时发现,二七区最开始并不是这个名称。原来,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1955年才改成了二七区。

学生将这些在研学中的意外收获详细记录下来,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三(5)班学生王纪则是一个学习专题的组长,他带领组员学习了《发现新时代二七精神楷模》,从以前的英雄人物到身边的二七功臣,他们逐一研究。当从影视资料中看到外国人都不知道中国在哪里时,抗日名将吉鸿昌专门在胸前挂了一个牌子——“我是中国人”,王纪则和组员专门把这段影视资料剪辑出来展示给其他同学。

为了确保每个专题学习的实效,避免研学旅行“重游轻研”,学校设计了集目标、内容、评价功能于一体的研学任务单。任务单就像一套自带学习动力的脚手架,学生在其驱动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式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方案要求,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看”“听”“学”“做”“研”等实践活动,用“写”“画”“摄”“录”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素材。之后,学生要完成活动手册,图文并茂地回顾整个过程,总结活动收获。

有了这样细致的评价体系,学生不会觉得思政课空洞了,他们逐渐喜欢上了这样有深度、有温度、有内涵、有情怀的思政课。

自“红色二七”研学课程开发以来,教师独立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并在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反思、学习、不断修订。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申武松是一位有着近30年教龄的教师,自从开展该课程后,他感觉学生的变化非常大。学生小菁的脚崴了,同学们看在眼里,自发组成帮扶小组,排着班帮小菁背书包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在休息日到附近的社区做公益,受到了高度评价。

在探索行走的思政课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真实、多元化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更为鲜活的红色历史。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31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