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杂学、通才、斜杠等名词,成为时代的“显学”,而它所寓含的,是有别于过往的单一性,而走向更全面、更广泛的跨领域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腻,几十年前的那种思维与学习方式,几乎已无法适应现代人所需。就以考试来说,如果我们比较20年前的考试题目,再看看近年来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题目的转变,代表着学习方式、教学观念的改变。
当下,如果单独从某学科试卷中抽出一道题,可能会难以辨别,其究竟是考语文、考数学还是考历史?究其原因,乃是现代学习偏向于跨界整合。这样的引导使得学生需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网,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这也正是整个社会潮流的缩影。
比如近期屡被提及的元宇宙,或是近年来广泛运用的人工智能,又或是孩子们熟悉的网红直播、外卖等,都是各种技术与领域的整合创造。
如今,人们不能只在自己原本的领域钻研,更要懂得突破界限、彼此融合。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多元涉猎,让学习无界限。
现在的教育更强调开放性思考,许多问题未必会有单一的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更要培养孩子“有想法、讲道理”。
比如,我常带孩子在玩中学,因为这样学生才会更放松,此时创造力也最容易被激发出来。我会带着孩子当小小仓颉造字造词,或是让他们根据图像创造成语,或让他们试着把两三样不相关的物品组合成一种东西。例如,茶杯加铅笔可以变出什么,磁铁加橡皮筋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都是激发创造力的方式。
我也会鼓励教师、家长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们多问“为什么”,哪怕是天马行空、无厘头,都可能是酝酿未来的种子。想想20年前,有人会相信拿着手机对着黑白方框一扫就能连上某个网页吗?
30年前的社会,也许只需要一个专长就可以“打遍”大江南北,我们称之为“I型人才”;10年前,开始需要“π型人才”,除了自己的主专长之外,还要有另一项专长;未来,最需要的是“非型人才”,除了特殊专长,还必须有多元才能。
而这样的能力,需要从小开始慢慢培养。当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了,就有办法激发兴趣,进而在兴趣中培养专长。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万州区汶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4月27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