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卷有益

时间溯洄,与时代里的父母对望

发布时间:2022-05-10 作者:黄传福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们走在熟识的路上,繁华常有,寂静亦常有。恰如著书,总有一些作家留存着写作的初心——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余华的《活着》,那一代人写作的青春,有太多真实而苦痛的经历。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呈现出来的同样如此,这部著作依然展露着一个古稀作家的创作初心。

提到《人世间》的创作,梁晓声坦言,这是真实家庭和时代背景在他身上映照的结果。梁晓声的父亲是“大三线”的建筑工人,幼年的梁晓声对父亲敬畏而疏远,而大哥更是因为父亲对知识和文字的激烈批驳而患上精神病,家庭的重担不断考验着梁晓声柔弱却坚韧的母亲。在创作《人世间》时,梁晓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处处可见;而在《致父亲》《致母亲》两本书中记录的,仍然是梁晓声对父母的真挚缅怀。

《致父亲》这本书中的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出卖体力换取一家人的生活温饱,他歧视所有不靠体力的谋生,却最终在家庭和时代的变化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致母亲》这本书则是儿子与母亲灵魂的对谈,这是一次生命中的深情凝望,在凝望中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如果说《致父亲》是对父亲生活的真切回忆和纪念,《致母亲》就是写给母亲的深情之书。

世事百态,亲情永远是绕不开的那一环。若故人已去,思念常有,或寄托,或藏匿,每每触及,不免感慨。于是,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当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人多一些陪伴和关爱。也正因此,父母这个文字王国里始终高悬如日月的主题,无论是浩瀚若星辰的文学巨匠,还是平凡若山石的芸芸众生,对父母的追忆始终承载着共同的记忆,也寄寓着对未来共同的期许。

《致父亲》《致母亲》这两本书里的父母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致父亲》一书中工人出身的父亲,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父亲一样,严厉、苛刻、粗暴,所以作者对父亲更多是畏惧;然而父亲又深深爱着这个家庭,深沉的责任感让作者回忆起来依然百味交杂,既同情父亲的艰难,又怜悯甚至怨恨父亲的专制。父亲对子女的粗暴打骂,曾让作者的“口吃”一直延续到中学;父亲还强迫母亲温顺如绵羊,宁愿相信命里“克女”,也不愿送女儿去医院;在大儿子考上大学后,父亲又写信苛责他“一心奔前程”……然而,父亲又有坚韧的一面,不叹气、不哀怨让他始终挺立着脊梁,默默承载着这个家庭的生活重负。

《致母亲》一书中的母亲出身读书人家庭,她的生命历程可以看作一个时代巨变的见证。母亲亲眼看着时代不断改变她强壮的丈夫和日渐成长的儿女,国家、时代、家庭的命运最终汇聚到她的身上,从童年、少年到为人妇、为人母,都有详尽而细腻的描述。母亲一直被动地跟随时代大潮的涌动,人生轨迹因此几度被强行扭转了方向。然而,坚韧乐观的品质和努力生活的态度,还是让母亲有了自己的信仰。读《致母亲》一书时几度潸然泪下,作者深情却冷静的笔触,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缅怀表达得如此内敛克制,却又偏偏扣人心弦。

毫无疑问,与父母或祖辈的生命羁绊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宿命,血缘给我们的生命烙下深刻印记。《致父亲》《致母亲》之所以可以触动读者,就是因为梁晓声站在儿女的视角重新审视这种生命羁绊,思索父母那一辈人究竟怎样一步一步汇入自己的生命,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生命。

读书空暇,在小街散步,遇到老翁在路边摆摊。我悠闲地走过去,老翁篮中瓜果所剩不多,于是将瓜果尽数买下,嘱咐他早点回家。起身的老翁眼里有感激,轻声道谢后收拾离去,还不时回头挥手致意。看着他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履,我不禁心涌酸涩。我的父母为生活奔波之时,不也是这般佝偻嘛!踏着夜色“满载而归”,这场沉甸甸的“邂逅”犹如一扇鎏金的窗,不经意间被打开——于是,父母的恩情,在瞬间溢满了胸间。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11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