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日叙事

出发,才能遇上“庆典”

发布时间:2022-10-11 作者:彭淑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此刻,夜已深,万籁俱寂,只有思绪奔涌不停。

今天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与总校一体化教研的日子,也是我第二次主持线上教研活动,相对于第一次的紧张局促,这次好了很多。用于教研的两节公开课由两位新教师执教,在各自师傅和团队的帮助下,他们的课已经上得有模有样。

活动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新教师与老教师的区别。新教师学历高,但如何将他们的一桶水倒满学生这一杯水呢?倒多了溅到外面,杯里剩不了多少,倒少了自然不够学生吸收;老教师的优势可能就是掌握了“如何倒水、倒多少水”的分寸。这种“分寸感”或许是值得新教师学习的。

就这两节公开课来说,教师的语言素养没问题,课堂结构经过打磨也基本合理,但在处理一些细节时授课者略显青涩。不过,这些“青涩”在日后的教学中都将成为他们的生长点。

我羡慕学校的新教师,一入职便有师傅带着,有教研团队帮着,若虚心学习,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新教师来说,知无涯,学无境。对于中年的我来说也是如此,越学习越发现不知者甚多。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虽然只有秉烛之明,但也好过在黑夜里摸索。

今晚是“构建理想课堂·英语”课程第三次小课的时间,我所在小学分队中有5位教师进行课例分享。晚上7点到家时,课例分享已经在组长的主持下开始了,于是我边吃饭边听课。这节课是第三次作业“人与社会”主题下的一节课,我认真备过,这次听其他教师说课时我很有共鸣,也有了新的思考。

“构建理想课堂·英语”课程讲师王辉霞无论多忙,每天都会在打卡群里用问题引领我们“啃读”书籍,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再到各类专业书籍,从开课到现在连续80多天一天不落。王辉霞老师不仅能坚持,还常常对我们的打卡进行点评。那次读《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任务研究、任务型教学与评价及教师培训》这本理论书籍,我感觉很费力,打卡时写道:想得头疼,也不能完全理解。王辉霞老师回复我:阅读理论书目“想得头疼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便是认知重构的重要过程。如果看到一个问题,毫不费劲地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能促进我们思考,没有思考的答案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已知的,对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帮助。每天坚持打卡吧,功效在日后。

在王辉霞老师的鼓励下,我坚持阅读,尽最大努力跟上大家的节奏。像牡丹花丛中一朵不出众的野花,努力向上生长,朝着太阳的方向。

在我观看英语课例时,微信群“数字故事交流大群”不断弹出新消息。学习完英语课例后,群里还有一个任务等着我完成。今年我关注微课,通过这个群学习了不少微课小妙招,群主打算带我们出版一本100个数字故事的书,我的数字故事幸运入选,但前期工作很复杂,需要我一项一项对照完成。

数字故事入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庆典。生活中许多事也是这样,与其原地等待,不如先行出发。出发,才能遇上“庆典”。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所有的美好都已在路上。

(作者单位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

《中国教师报》2022年10月1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