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青年教师荣霞要上《一匹出色的马》,邀我听课。
之前就听同年级组老师反映:这节课上得不错,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思辨力毫不逊色,一改往日课堂不静、思考不深的现状。
《一匹出色的马》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二单元的课文,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课文中的“马”不是真正的马,是爸爸给妹妹的一枝柳条,妹妹骑着柳条快乐地回到家。读来,令人齿颊留芳,心生美好。
把柳条当马骑回家,多么有趣!我们小时候又何尝不是?我想起了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英子眼中缓缓的驼铃声,缓缓而过的人群和冬日的暖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泛着光的童年。荣霞老师如何驱动课堂思辨教学,在孩子思维的土壤中播撒种子呢?
课堂上,荣霞老师以核心问题“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展开,围绕两大问题“为什么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为什么爸爸要把柳条当作‘马’让妹妹骑回去”,借助探究单展开教学。
第一个问题紧扣课文4—7自然段完成导学单,对比妹妹没有“马”时、有“马”时的表现,通过抓住关键词“求、累”以及妹妹和妈妈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妹妹心情的变化,感受到这匹马让妹妹快乐地回到家,所以是一匹出色的马。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围绕6、7自然段体会。爸爸对妹妹富有智慧的爱仅凭文字来感悟是有难度的。荣霞老师借用导学单,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走进妹妹此刻的内心,推测爸爸面对妹妹的请求可能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爸爸的这些做法爱妹妹吗?你最喜欢哪种爱?为什么?让爸爸的内心想法可视化,对爸爸内心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体悟其“智慧”的过程。最后在学生列举家人关爱的事例中结课。
整节课教学目标清晰,两大问题的探究以学习单形式展开,让学习活动有情境感和有趣味性,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热情得以充分调动,规避掉课堂学习的碎片化或知识摄取的零散化,让体悟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呈现了思维的成长。
但如何在“问思辨”中让学生的逻辑升维,这节课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打开教师教的“黑匣子”来为学生的思维定式解锁?
思辨性阅读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从一维走向多维,从浅表走向深层,从碎片化走向链条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维的全过程呈现中找到对文本更深层的理解和认知。思辨性教学是让学生历经“学问思辨行”的历程中建立思维模型,达成思维的闭环。
这节课可以做如下优化——
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是什么?
妹妹没“马”和有“马”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爸爸要把柳条当作“马”,让妹妹骑回去?
妹妹到底累还是不累?
爸爸对妹妹爱还是不爱?
妈妈和爸爸哪一个更爱妹妹?
一根柳条,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家人之间的关爱,还有怎样的表现?
用大概念“联结”,聚焦大问题“妹妹与家人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在“学问思辨行”的循序渐进中前后勾连、螺旋上升,驱动整个学习过程。
具体到教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持续的思维流中,把爸爸的多种内心活动在设置相应导学单的学习中梳理成具体明确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探究,沉潜于文本中妹妹的“求、抱、蹦蹦跳跳、笑、奔”等表现,以及爸爸的“不作声”,这样就有了支撑的逻辑,父亲对女儿的爱呼之欲出,学生清楚地“看见”妹妹有“马”前后的心情、表现和爸爸的想法,如此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体悟爸爸“智慧”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在萌发中不断锐化,在登攀中不断解锁——妈妈温柔的严格、爸爸机智的教育、妹妹娇憨的性格跃然于眼前,这是一条建立在“懂得在妹妹心中骑马有趣”背后爱的线索。学生自然明白爸爸是通过柳条这一事物将妹妹联结在一起,这匹“马”成功帮助妹妹学会独立,让我们感受到在爸爸妈妈爱的不同表达中都是浓浓的对孩子的关爱。此时,再回到课文初始那个景色宜人的春天傍晚,碧绿的河水,葱绿的田野,微风拂面,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郊外散步,情景交融的画面,情趣盎然的故事,相爱的家人,其乐融融之情迎面而来。
此刻,当我们再次回想自己的童年时,是否也有“马”在耳畔回响?这样有趣、有情感的学习过程,师生一起体会着学习的真正意义,恰如春雨的润泽、春风的化育。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1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