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反思

每一次磨课都会“研”值倍增

发布时间:2023-03-14 作者:张 峰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上好一节课实属不易,次次打磨,次次锤炼,总觉得还不够完美,在追求精研细琢的道路上,颇有一番心得在心头。

把握教材,精准备课。在研磨小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这节课之前,备课往往依赖教参,教学设计缺乏理念支撑,存在对教材把握不准的问题。在“双减”之下如何能确保精准备课呢?教研组给我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踩准点把握好目标,解读教材要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对于单元主题、学段目标,要心中有数。授课时教师要关注方法引领,在随堂检测时要有目标意识。

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我在备课时就有了抓手。先从题目入手,理解“四季”与“田家”,然后通过随文识字进行识字教学,接着指导学生朗读儿歌。例如,学习同音字“戴”与“带”时,如何让学生识记,教研组老师设计,让学生找老师身上佩戴的各种物件并组词。而我则通过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组词,达成第一目标“认读”。接着从字义上区分这两个字,通过让学生回顾刚才的组词,再联想用“带”字组词,从而发现规律,自我区分。最后运用规律放入语境中让学生练习。这是一个完整的识字过程,是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并内化而得来的。另外,语文课要有一定的文化渗透。在识字环节都会出现生字中的古体字,但有时教师很少向学生渗透汉字演变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们就通过古体字“麦”和“桑”来渗透汉语文化,让学生发现造字规律。

语言精准,关注全体。平时上课,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故课堂语言相对啰唆,不仅挤占上课时间,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经过一轮轮研磨,我先揣摩课例呈现的课堂语言,理解何为“精”和“准”,然后再移植于此,提升课堂语言效果。其一,语言少而精,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少,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其二,指向精准,学生经过思维运转,立马能作出回应,故“精准”二字使课堂效果如虎添翼。

在“双减”之下,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每一节课都能有所得?教师先要在意识上有所转变,从关注个体到面向全体,从关注课堂展示效果到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这本身就对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在这四轮磨课中,我们更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提醒、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规范学生的课堂语言,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

用好清单,精准练习。“双减”之后,课堂该干什么?教研室为我们讲解了清单的作用。它既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使重点更加突出、明晰。

本节课,我依照学习目标共设置了三道大题,第一题是区分同音字“戴”和“带”,把这两个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里让学生区分答题,这考查的是学生对生字的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订正,正确率在98%。第二题是在田字格中书写“戴”,如何写好这个字已在课堂语言中体现,而在清单上则突出反馈二字,看学生是否根据我讲的重点把“戴”字书写正确、规范。第三题是组词连线题,放到课堂最后,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让学生再次对本课生字巩固记忆。

同时,要重视和发挥好校本教研的力量。这四轮磨课均在团队教师的共同研究中进行。虽然展示课给了我们一个范例、模板,但要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还需要借助校本教研。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时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立即建言献策。总之,每一次磨课都会“研”值倍增。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催马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