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成为一名“少年哲学”课程的试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构建哲学探究团体”“人类与机器”“客观与主观”等哲学话题,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儿童哲学的思考和经验。
知识关乎具体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的一生。教师要从知识教学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不能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教师也不能忘记“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哲学应该培养、锻炼、激发学生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根本应该在于挖掘、保护、扶持学生与生俱来的那份对世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他们一生中始终充满对智慧的热爱,从而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儿童哲学教育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在准备话题之前,我通常先认真学习和思考话题,再去准备相关资源,在白板上制作课件。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课后及时记录课堂上的反馈和思考。比如,探讨“构建哲学探究团体”话题时,我抛给学生一些哲学问题,让他们判断对错,调动课堂思考的活跃性,帮助学生理解哲学是什么,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组长搜集本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怎样在末日中生存下去?如果修仙真实存在,那么人们会怎么做?只用纸和胶水能建房子吗?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答案,有些需要专业知识来回答,有些则是天马行空甚至没有意义的。为了确保课堂上可以产生更多的有效问题,我会在初期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经过内部的初步筛选,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都更具有思考价值,能引发师生进一步的讨论。
在探讨“人类与机器”这个哲学话题时,我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机器人发展的3个阶段,展示了部分服务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对机器人产生更多的兴趣和了解。在哲学探讨环节,我提出“人类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便利”问题,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机器人会导致失业增多等不利因素。于是,我又提出“你愿意与机器人聊天吗”的问题,这一次课堂上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愿意”,原因是与机器人聊天没有压力,可以适当释放自己;一种是“不愿意”,认为机器人没有情感。我让学生思考“机器人客服有时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找人工客服”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应该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纷纷在哲学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机器人的确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知道了英国科学家斯科特-摩根的故事,他患上了渐冻症,但是没有放弃,将自己改造成半机械人赛博格,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学习”“机器人渐渐融入生活,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会不会让我们失业、会不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等”“机器人没法代替人类,因为机器人的言行皆由人类编写的程序形成”……经过讨论,学生对机器人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他们用不同材料合作制作了一些简单机器人,表现出的创造力让我大开眼界。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哲学理论,我尝试借助课堂生成的具体案例或是学生讨论之后分享时的发言进行讲解,以“例”服人。比如,在探讨“客观与主观”这个哲学话题时,我让学生思考:“从生活中找一找你认为是主观的内容,然后想一想在这些主观内容之上是不是建立了客观的规律?”学生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精彩观点,我借此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主观与客观的话题。
开设儿童哲学课程本身就是一段教学相长的旅程:学生明白了学会思考、学会分享的重要价值;我也明白了“教育不是灌输”的道理,希望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课堂。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