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们的“心事”往往在某个事件的发生中忽然被触动。师生的成长,也不例外。触动内在情感的事件,即“美学事件”。
“大家快看,窗帘怀孕啦!”一堂三年级科学课上,一个学生突然发出一声惊叹,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一个美学事件引发了课堂的突然失控。看着学生,教师本来是有些生气的,但当她顺着孩子们的目光看向窗帘:凉爽的秋风吹过来,窗帘下端被金属横栏阻挡着,在风和横栏的双重作用下,窗帘鼓鼓的,确实有些像“怀孕”的状态。梁玲老师即刻赞叹:“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此赞叹与科学课的直感触发,教师对科学的纯粹认识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法也许就是举例。例,所“举”为其中“之一”,可代替,为的是例证背后的原理。之“一”,是可以选择的现成事物。这堂课上发生的却是即兴、即时的感兴,即时的生发和升华,是突发的美学事件。
所谓“一触即发”,乃是在瞬间的事件中,师生共同感觉、共同感悟到的突然的灵感,是这个瞬间在师生心灵里“灵光”的显现。心扉互启,慧心共发,先是第一次对学生“美学发现”的肯定,接着是对此美学事件从“科学课”的角度再肯定,这是教师本身受到的触发与学生的触发的再升华。
知识教学培育逻辑性,想象教学孕生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弊病不在“忽视”,而在“割裂”。若无美学事件的浑然一体,理性与感性间缺少了“触发”,缺失了感性的直觉,教学则变成了机械的“举例”。美学事件开发了启智的“一瞬间”,这一瞬间也许只是小小的细节,却是开启“灵机”、激活“灵机”的核心和关键。
扩张、推动、延伸“细节”为“情节”,于是有美学事件,从而令师生在“事情”中创造、成长。如此,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在可以“言传”的公共知识之外,更有了深入内心的意会知识,后者真正属于每个人的个人知识。
“课上到一半,一只马蜂跌跌撞撞‘冲’进了教室。”小事儿,但演变为课堂秩序的混乱。那么,课堂上如何利用此事件,“为有些单调的日子添一些快乐”?顾颖老师提出的“马蜂为什么不回家”成为一个颇有趣味又颇具悬念的问题。一个从儿童出发的问题,一个回到儿童自身的问题。于儿童而言,更是一个自带无限讲述可能的问题。正是由此问题出发,课堂上儿童开始诗意想象。“孩子们推开窗,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小小的‘战斗机’盘旋几圈后,似乎突然找到了返航的路,头也不回地朝着窗外的蓝天扑去……”在这些回答中,产生了诗意之美。这半节课是“无用”的事吗?没有特别的意义?其实,在这样的推演、生发、交流中,在从一件小事演变的“情节”中,美学事件释放出的活泼而灵动的教学之美,让师生受到触动。
当心灵凝聚于特定的美学事件时,产生的就会是属于师生个体的另一种知识、另一种创造。这是属于事件中所有人的,但所产生的感悟与知识又是只属于每一个个人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将知识化为每个人心灵的独自体验,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
一节英语课上,刘燕老师在总结一首英文诗歌的节奏感、画面感以及行文的美感时,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美什么美?一点也不美!”这个打破教学预设和知识“秩序”的“捣乱”,却引来学生的“呼应”和“补刀”。从内容到音调、节奏、韵律,“刺儿头”们都有带刺的评论。刘燕老师把难题抛给了学生:“既然嫌弃教材编得不美,你们倒是给一个更美更好听的Rhyme呢!”
孩子们的美学讨论、美学判断可以转化为美学创造。他们贡献的方案出自各自内心的妙思,而自己“创作”的英文作品,对于他们自己才是最深刻的知识获得。在这场“行事”中,孩子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美学事件所给予的。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