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印度。在参观甘地故居时,印度总理莫迪向特朗普赠送了“三不猴”石雕。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蒙住眼睛,第二只用手捂住耳朵,第三只用手遮住嘴巴,分别代表“不看、不听、不说”。
“三不猴”出自何处,有何深意?众说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把它当作教育素材。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先传授学习的规则和方法。
我会出示“三不猴”的卡通图像,问:“同学们,看到什么了?”
学生往往兴致盎然:“有三只猴子,它们捂着眼睛、耳朵和嘴巴。”
“是呀,它们不想看、不想听、不想说!你们也想这样吗?”
“不,我们要看、要听、要说,这样在课上才能学到知识。”
从此,做“新三只猴子”——我要看、我要听、我要说,成为我与孩子们的约定,也成为我理想中的学习样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机器,学习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看、听、说”都应该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对“新三只猴子”的理解和诠释也在与时俱进。
2021年,我师从特级教师贲友林系统学习“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学为中心”理念倡导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教学起点,给学生更多学习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在贲友林老师的课堂上,黑板的左上角始终贴着三句话——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说。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如此,学生抢着发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很好,课堂上洋溢着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于是,“新三只猴子”从“三要猴”变成了“三会猴”。“要”只是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会”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和目标。从“要”到“会”,必须经历探索和掌握方法的学习过程。
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去“听”和“讲”?和大家一起总结出“五心”要领:专心,听清每一句话,说清每一个字;耐心,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打断,自己发言时不要急躁和紧张;细心,能听出别人的错误,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虚心,当别人反驳自己时,要能虚心倾听,当自己纠正别人错误时,要懂得尊重;用心,别人说过的我不重复,别人没说到的我要补充,别人说错的我敢于纠正。
从“三要”到“三会”,还有一个关键变化就是突出了“想”。2022年,我正式调入泰州市凤凰小学工作,学校在教学方面主张“有思想地表达”,这同样强调了一个“想”字。由此,我对“新三只猴子”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思考。“听和看”是信息的输入、知识的内化,“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知识的外化。从“听和看”到“说和写”,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和知识的重组,即“想”。没有了思想,再多的表达也索然无味,没有价值;没有了思想,人就是一棵“芦苇”而已。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只能划分为两类——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也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有专家将其简称为“三会”。这不正对应“我会看、我会想、我会说”嘛!
好吧,“新三只猴子”的内涵就这么定了!
当再次接手新班级时,我又讲了“三只猴子”的故事。
说完,机灵的小陶立即举手:“老师,我觉得‘我会听’很重要,不应该去掉。”
课堂上,最常看到的不应只是老师对学生发问,还应有来自学生的提问。从这个意义来说,学生小陶是符合“新三只猴子”标准的。
其实,“究竟是几只猴子”已经不重要了,“看、听、想、说……”都是学习的行为方式和外在表征,背后折射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