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乡村教书育人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

发布时间:2023-04-04 作者:俞树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5年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已培养1500名优秀乡村教师。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时间过得真快,用粉笔书写青春已有十几载。我仍然记得当年刚踏上工作岗位,回到母校任教,曾经的班主任哽咽着对我说:“孩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良心。愿你能守住教育的初心,守住教育的希望,做有温度有情怀的老师。”

我不记得那天是什么心情,却记得老师取下眼镜擦了好几遍,记得老师斑白的两鬓和坚定的眼神。

时过境迁,今年我又接手了一年级,这学期转来一个学生,半寄宿,每天早晚校车接送回家。为了解这个新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次家访。来到学生家时,院门半掩着,小院简单干净,绿植郁郁葱葱。“门开着,请进。”我被这突然的声音吓了一跳,蹑手蹑脚寻声进去。屋里有点黑,只有一张大炕,一张方桌和两个老人。

“您好!”没等我说话,小凳上坐着的老人转过头问道:“有事吗?小姑娘,你是学校的老师吧?”“嗯,我这次来是为了……”“是为了我孙子的学习吧?他很乖,我是他尕奶(爷爷的弟弟的妻子)。”眼前的场景让我有点懵:两位年迈的老人,一位躺着,一位看着糊满报纸的窗户,口中念念有词。心中的疑团像麻绳一样缠绕着,我却不敢提问。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孩子家里的处境:爷爷奶奶都是残疾人,母亲去世了,父亲不知所踪,所以孩子由尕奶照顾。提到孙子,她藏不住内心的骄傲;“从小我就带他,这小子聪明、孝顺,学习也好,每天回来都给我洗脚。从小我就给他讲毛主席,讲革命,讲中国共产党,告诉他不能忘本……”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走的时候恰好孩子放学回来,他兴奋地从校车上跳下来。尕奶搂着孩子,用欣赏的眼神看着他,笑声、称赞声构成了一幅爱的画面。这时,尕爷也出来了,一再解释没有出门迎接的原因,还不住地叮嘱我:“我孙子的家庭比较特殊,请您在学校多关照他。他一定会坚持读书,别说九年义务教育,还要读博士。他是我们俩的希望。”说着,老人扬起手跟我告别。看着爷孙俩进屋,我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回来后,我组织了“我的未来”主题班会课。课上,我问学生长大了想从事什么工作,宇航员、老师、科学家……学生众说纷纭,话语中有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那个转学生望向窗外,说道:“等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会带上尕爷尕奶去享福。我想,我也会成为时代的荣光。”班上顿时响起了掌声。

孩子小小的世界蕴藏着大大的能量,看着学生稚嫩的笑脸,我是欣慰的,至少我的教育唤醒了他们。10多年农村学校任教生涯,我发现越是偏远地区,贫穷、留守等问题越普遍。我看到过太多不同样态的家庭,不同贫穷的形态,不同家庭的孩子。某种程度上,农村教育的确有其不足,但孩子对爱总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还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懂得爱、包容、责任和担当。

乡野之间,麦苗努力生长迎接春天。如今我大概能明白我的班主任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他希望我能坚守、扎根于此,对教育和孩子付出自己最真挚、深沉的爱。

(作者系甘肃省皋兰县水阜镇初级中学教师,入选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