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理想、怀着信念,16岁的袁咨桐,这个来自贵州赤水的少年,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成为长眠于此最年轻的烈士。
16岁,正是灿烂无忧的青春岁月。而袁咨桐却将16岁的年华定格在古都金陵雨花台的纪念墙上,定格在人生最华美的乐章中,定格在流芳百世的史册里。
清明前夕,当我走进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抚摸一个个先烈的英灵时,我发现这里的美竟如此纯粹、如此壮丽。
我将瞻仰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年轻的脸庞上——袁咨桐。纪念墙上的袁咨桐与凭吊瞻仰的我有着共同之处:我与他都姓袁,我们都曾在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读书。在南京这片热土上,我们有过空间的交集;而眼下,我正踏寻着他的足迹。纪念墙上的袁咨桐,年轻的脸、清澈的眼。透过黑白照片,我看到一种坚毅的眼神、执着的信念、深远的目标、无畏的情怀。
这位年仅16岁的烈士,1914年出生于贵州赤水的一个偏僻山村,1924年去贵阳读小学,受到教育家黄齐生爱国爱民思想的影响。1927年,黄齐生遭到军阀通缉,少而有志的袁咨桐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追随黄齐生前往四川。1928年,14岁的袁咨桐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求学,次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初,袁咨桐担任晓庄师范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示威游行,同年8月在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
伫立于烈士遗像前,我默默无语,眼中唯有照片、唯有文字,心中油然升起感动敬仰之情,瞬间被眼前的纯美和壮美所震撼、所折服。
我的目光沿着烈士的足迹,越过历史的烟云,穿透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回到了上个世纪,回到了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
我仿佛走入监狱,静立在烈士身边,成为一名忠实的记录者,把历史的记忆定格在我的心灵、我的笔端。我仿佛看到,袁咨桐毫不畏惧的神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敌人竟无计可施。
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眼中,这个16岁的小同乡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想给袁咨桐留下一条活路,前提是在悔过书上签字。面对生死抉择,袁咨桐毅然拒绝,他义正词严、慷慨以赴,一番言语驳得谷正伦无地自容。恼羞成怒的谷正伦大笔一挥:“判处死刑,立刻执行。”
让我震惊不已、义愤填膺的是:按照当时法律,未满18岁不能判处死刑,但是敌人竟无耻地将袁咨桐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
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敌人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读着袁咨桐在狱中写给哥哥的绝笔信,我蓦地泪流满面。
袁咨桐的青春之花过早凋谢却独放其美,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人生之美散发着万丈光芒,他足以让一个冰寒的世界融化成碧波荡漾的暖江,足以使一棵幼小的纤苗长成参天大树。
这份美令人敬仰崇拜,这份美是对革命青春的最好注解。
走出雨花台纪念馆,仰望蓝天,宁静而澄澈。天空中一片纯洁的白云,慢慢地向西南飘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