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乡村教书育人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发布时间:2023-06-13 作者:陈 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持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5年来奖励乡村教师1500余名,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年轻时,我认为这一生有无数可能,从教只是其中一种,然而不知不觉已经在乡村教书16年。回顾这段教育生活,没有显赫的成就,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但能实现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我感到无限满足。

犹记得第一天上班,我走进学校就看到校长穿着布鞋在花池里除草,老师们搬书或者装点校园,都在紧张地为开学准备着。看到新教师的到来,校长和同事亲切迎接,那次大家的微笑我至今难忘。

来到乡村学校,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我发现学校的水源是由那台铁制压水井来维持时,当我要面对顽皮的学生时,内心无助又紧张,甚至萌生了离开的想法。不过心中有一个声音对我说:这三尺讲台就是你的小小王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

乡村环境闭塞,孩子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老师,是不是城里孩子上体育课都是那种摔不疼的操场啊”“城里学生是不是上课都有大电视啊”“您的普通话讲得太好了”“老师,您教我们做广播体操吧”……那一刻,我决定留下来,看着这些桃李一朵一朵开放,看着他们实现梦想。教师的幸福无他,珍惜学生便是不负年华。这些年孩子们升入了初中、高中、大学,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改变家乡。他们的举动让我感觉从教的人生值得一过。

2015年,我被任命为郭屯镇邵集小学校长。这所建于1986年的学校教学条件十分困难,每逢下雨,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下完雨校园几天都是泥泞的,不过我走进校园看到的却是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听见的是他们琅琅读书声。

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抵达校园,学校老师总是在恶劣天气到来时换上“装备”,用一块块砖石为学生铺路,四处漏风又漏雨的教室被老师用塑料纸糊了一层又一层。老师从没放弃过自己的阵地,学生从没嫌弃过这样的校园。那次我带学生去城里参加演讲比赛,有学生在演讲中说道:“我们的校园很破,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的语文老师不会说普通话,但她像妈妈。”听到这里,我扭头想掩盖流泪的尴尬,发现坐在旁边的语文老师早已咬着嘴唇,泪不停地流。那颗心,那滴泪,只有乡村教师才明白。

在邵集小学,我遇到一群与我一样坚守教育阵地的“战友”,看到过李老师声带受伤,学生安安静静听课的样子;看到过杨老师那粉笔灰漂白的满头银发,依旧挺拔地站在讲台上最后一课,在夕阳下含泪鞠躬,学生用歌声送别的场面;看到过吴老师被家长误解,坐在冰凉的台阶上整夜不眠……他们辛苦、清贫,有过急躁、彷徨,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杨老师退休时,我问他“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教育,后悔不后悔”?他从一辈子的教育经验中总结了一句话:“我们当老师累,你更累,学生找你要自由,家长找你要分数,上级找你要质量。但教育是我们的脊梁,如果连我们都不坚守讲台,乡村教育就被抽掉了脊梁。”

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到底,一生只有四季。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退休教师,我们为什么还在当老师?因为,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不可灭。

(作者系山东省郓城县郭屯镇邵集小学,入选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