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杰(1930—2017),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我国第一位德育教授,被誉为“铸魂之师”“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也是我国著名演讲家,在社会演讲6600余场,出版《塑造美的心灵》《大道有言》等多部专著。
————————————————
说起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李燕杰老师总会跟我们讲他的教育世家和儿时的教师梦。他们家三代人中共有8人从教,涵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拥有一个教师梦。
11岁时,李老师参加北京一家报社的儿童节征文,发表了《我志愿当教师》一文,其中写道:“我是个男孩子,所以我的第一志愿是想当英雄;又因为我出生在文学之家,所以我的第二志愿是想当诗人。但我最愿意当一名教师,因为英雄和诗人都是教师培养的。”这篇作文还获了奖。
每当谈到这些,李老师都要感谢母校,因为母校首都师范大学(时为北京师范学院)圆了他的教师梦。在他看来,做教师要有高远的理想和忠贞的信念,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习熏悟化不断提升教育艺术素养。
之后李老师演讲成名,各种机遇和邀请纷至沓来,但他始终坚守教师职业理想。他说:“我的毕生职业是教师。”
提到做演讲,李老师说他是受了郭沫若的影响。18岁的他骑车去北大红楼听课,一进教室就看到郭沫若站在桌子上演讲。那一次,他感受到演讲的语言是那么美好、富有魅力,于是决心学好演讲、练好演讲,用演讲影响更多人的心灵。
功夫不负苦心人。1977年1月,北京市运输局邀请李老师做报告,这是他在社会上的第一次公开课,也由此推开了他成功演讲的大门。1980年,他在北京东郊体育馆小礼堂向首都高校领导介绍教书育人经验,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关注。
1982年,李老师应邀到上海演讲,6天听众逾5万人,产生了轰动效应。此后,华夏大地出现了“李燕杰热”和“李燕杰现象”。李老师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获得热烈欢迎与好评。
有学生回忆:“李燕杰老师是20世纪80年代演讲台上的明星,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他的报告,挤不进屋的人坐在墙根下,甚至洗掉磁带上的港台流行歌曲,只为录制他的演讲。”
1977年至2017年,李老师在社会上的演讲辉煌整整持续了40年,被誉为“共和国演讲家”。
除了演讲,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作为《教育艺术》杂志的创刊社长,李老师还是我国教育艺术研究与实践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我国极有影响力的教育艺术演讲家。
李老师常说:谁关心祖国的未来,那就请关心青年一代;谁关心青年一代,那就请首先关心青年的教育艺术。
如今,陪伴李老师的碑文是“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这是他生前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艺术思想的依循。他说,向青年传递最真挚的关爱与希望,就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与青年打交道,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它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要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开放不自由化,坚持正面教育不简单化。
李老师的教育艺术效果可以从青年学子的信任和热爱中得以印证。有一次过年,李老师收到6公斤多的新年贺卡,他将这些贺卡连同收到的17万封听众信件存放在办公室。他说:“这些非常珍贵。人家给你写一封信,不就是一颗心吗?”对此,李老师考虑再三,开始写书法条幅,他要将教育艺术推向更深层次。
李老师写了许多书法条幅,其中就有“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给听众回信时在里面放一张。伴随着他对青年的尊敬和关爱,他的书法条幅也走入千家万户,送到青年人的身边,传达着另一种教育艺术。
李老师关注社会,博学博爱,潜心问道,他的教育艺术也体现在善于寓德育于智育、美育之中。1980年,新华社的一篇通讯在探讨“政治性很强的大道理,怎样才能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时,总结了李老师的经验:“在讲理论时,有点哲理;在授知识时,有点新意;在语言表达上,有点趣味。”一语道出了李老师教育艺术的真谛。讲课中,他追求对青年思想和情感的触动与引领,实现了“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让躺在书面上的文字产生生命力。他主张对学生要爱,要信任,要善于和他们做朋友。给听众作演讲,要充分调动诗朗诵般的激情,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人物形象,戏剧般的矛盾冲突,蒙太奇般的衔接手法,吸引听众,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李老师的教育艺术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无私帮助中。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都师范大学高中班主任培训班开班,时年86岁的李老师主动请缨,讲授了《班主任的教育艺术》一课。课前,他给50名学员每人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作为项目协调人的我跟班听课。课间,一位江西九江的学员找到我,说他正担任宏志班的班主任,听李老师讲课很受振奋,问能不能让李老师特别给班上的学生也写一个条幅,激励他们迎战高考。在送李老师回家的路上,我跟他说了这件事情,李老师立刻回应:“没有问题,我回去就写,明天一早你来我家取。”第二天课前,我把李老师的墨宝交到这位班主任的手上,他非常激动,连连替自己和学生道谢。
李老师的毕生职业是教师,他的一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敦品铸魂”,他用生命为教育事业鼓与呼,真正做到了“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