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有效激活生态红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而遥感技术是助力水土流失监测的利器……”不久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周旭在讲授《遥感原理与应用》时,将大扶贫、大生态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思政”课。
作为贵州省师范院校的龙头,贵州师范大学始终注重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生活,逐渐探索形成课堂叙事性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
思政融课堂 育人有厚度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传来一段铿锵有力的诵读声。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莹莹引导学生一同追寻红军足迹,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封锁,粉碎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赵莹莹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战斗历程和传奇故事。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一个个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在学生的娓娓道来中徐徐展开。
“1935年2月,娄山关战斗打响,红三军团第12团政委钟赤兵在战斗中右腿连中九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袁媛在娄山关脚下长大,从小便听说“独腿将军”钟赤兵的故事。身负重伤被迫截肢的钟赤兵,用一条腿走完长征。“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心中早就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袁媛说。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坎?在贵州师大,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进行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瑞欣的思政课上有一个学生最期待的环节——“课前三分钟”,即让学生自己讲述身边的典型事例、榜样,析事明理,让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在“课前三分钟”环节,有的学生讲述了长征精神在贵州、伟大的贵州桥梁、“天眼”在贵州等身边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身边的模范人物,比如贵州师大原副校长吕传汉80多岁仍奋战在教育改革一线,培训乡村骨干教师600余人……“学生喜欢是我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最大动力。”陈瑞欣说。
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2021年初,贵州师大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全校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课程考试和教学评价各环节,到2025年建成课程思政2.0体系,推动学校建成引领全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思政体验式 入心有深度
“每天步行穿过学院门前的党史长廊,不知不觉中让我们重温一遍党的光辉历史,接受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在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门前,在师生每天上下课必经道路沿边,摆放着10余个主题雕塑。每个主题雕塑用简洁的文字诠释着长征、抗战、抗美援朝、抗疫等中国精神的精髓内涵。如今,这条党史长廊成为校内“网红”打卡地,时有师生驻足阅览,或拍照分享在微信群、“朋友圈”。
为了更好地让师生深入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学生志愿者还成立了“中国精神”宣讲团,为师生现场讲解百年党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每一种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精神内涵、历史意义。
“打造党史长廊,就是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展示,再现百年党史的辉煌,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党史知识装进心里。”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建红说。
遵义会议旧址、息烽集中营旧址、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贵州拥有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除了到红色基地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师生还将本土红色资源“搬进”校园,把红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内容。
贵州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学院深挖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对来自省外上百所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党员干部和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培训。
与此同时,贵州师大还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日常活动有机融合,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
为引导学生回顾百年党史,贵州师大举办“百年风华正青春 砥砺奋进新征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活动现场,“强渡乌江”体验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他们通过“障碍跑、匍匐前进、独木桥行走”等,沉浸式体验革命先烈的热血青春。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生命换回来的,要不忘来时路,薪火相传承。”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生王志东说。
“维修师傅”下乡,运用所学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化身“带货主播”,助力黔货出山;组织夏令营,为农村孩子开设音乐、舞蹈、绘画等兴趣课程,讲“山那边”的故事,播撒“希望”种子……2022年暑假,贵州师大组织65支实践服务队、1200余名师生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赴贵州乡村振兴最前线,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实践服务队结合实际,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院坝思政课”等形式,让思政课“落地生根”。
思政全时段 感人有温度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贵州师大许多重要的思政教育活动都采取“线下授课+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2021年9月,新生入校,贵州师大举行“开学第一课”,4万余名师生“云端”共同参与。
“贵州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份成绩单背后,离不开贵州师大‘申遗科技支撑团队’的辛勤付出。”课堂上,贵州师大申遗专家肖时珍讲述了学校科研团队在助力贵州申遗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推进强国复兴伟业,要有随时准备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吴位生分享了自己“携笔从戎,退役不褪色”的精彩故事;贵州师大派驻石阡县的驻村第一书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光复老师讲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故事。
“志气是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是力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课堂上,贵州师大党委书记肖远平寄语全校学生心怀家国、志存高远,在新征程上,真正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先锋。
“云端”思政也贯穿贵州师大校园日常教学生活全过程。
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第二天,师生们在线上自发举办“袁隆平作品云端朗诵会”,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如今这一方安放的书桌、一碗干净的米饭,是多少人穷其一生为我们挣得的——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庄亮亮说。
从入校的开学第一课到离校前的毕业典礼,思政教育贯穿到每个学生在校的每一天。
“今年的毕业典礼原定时间是6月19日,但学校收到一位毕业班同学的来信后决定提前召开……”2022年6月17日,贵州师大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正式致辞前,校长张绍东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插曲,一位同学因为周日要参加考试不能参加毕业典礼,非常失落,询问学校能否改期。收到来信后,学校迅速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大家一致认为学校要尽力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参加属于他们的庆典,不留遗憾。
“我给大家讲这个小插曲,就是要告诉大家,从同学们入学报到的第一天,直到毕业,再到未来在五湖四海建功立业,学校都会始终爱护每一位学生。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贵州师大更要努力成为最关心关爱学生的大学。”张绍东说。
(作者单位系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