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幼小科学衔接,如何真正“科学”?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叶 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幼儿园的厕所是在班里,小学的厕所是在楼道里,孩子找不到厕所怎么办?”

“有的孩子在外面上了幼小衔接班,我们的孩子没有上,会不会不适应?”

又逢开学季,又有一批孩子从幼儿园走进了小学校园,与之相伴随的是家长浓烈的“幼小衔接焦虑症”。

幼小衔接,如何做才能让家长更安心?

现状:做了衔接工作,但衔接不好

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创建高质量的幼小衔接教育,疏解家长压力和焦虑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各省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在积极落实相关要求,不仅确定了一批省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还成立了幼小衔接工作专班,通过课题引领、双向教研等方式,有力促进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今年,在一场由中国教师报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有关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幼小衔接”分享了部分观点和案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秀敏认为,幼小衔接之所以出现“做了衔接工作,但衔接不好”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幼小衔接的边界和范围不清,衔接时间周期、内容认识不一致;各利益相关者观念和需求不一致。

“其中,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重中之重。”洪秀敏说。

关于多主体协同共育的幼小衔接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瑾也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比如多主体的期望存在断裂层,幼儿教师看重儿童的生活准备,小学教师则看重儿童的学习适应;‘家—园—校’的合作方式浅表化,多主体协同的政策尚未落实,制度性保障不足。”黄瑾说。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专家认为,应该园校携手,为儿童搭建平缓过渡的桥梁,提供丰富的家长友好型资源。比如为家长制定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导手册,引导家长倾听孩子的声音,邀请家长定期参与相关活动等。

如何能在“不超前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忠忱给出的方案是:创建一套“以动手操作游戏为主体的高结构化课程”,让儿童在动手操作游戏中学会逻辑思考,学会认真听讲,学会课堂学习。

探索:构建家—园—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优先发展。2022年温江区加入由黄瑾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主体协同的幼小衔接支持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开始构建家—园—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温江区光华实验幼儿园和光华实验小学通过“1322”幼小衔接运行机制,推进基于家长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两个”课程建设,实现幼小衔接、小幼衔接有质落地,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支持儿童有准备地科学过渡。

温江区公平学校和惠民幼儿园聚焦为家长提供个别化支持的行动研究,充分利用公平学校“向阳花开”社工团队构建的“亲职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长提供聚焦幼小衔接困惑和缓解家长焦虑的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光祈学府幼儿园与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合作实施“三共原则”——共议方案、共商主题、共策活动。

除了家—园—校三方合力,社会办学主体的力量同样是温江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如社会办学主体微格优学教育,就以温江光华新城为圆心、每五公里为半径,提供红色传承、劳动教育等多元教育的场馆,扩展了幼小衔接教育阵地。

据温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冬介绍,当地出台了《温江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构建起以区教育局为行政引领,以省、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为专业支持的智库保障机制。

“温江区将以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为突破口,把家—园—校—社多主体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作为温江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幼小衔接教育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创建幼小衔接课程为核心,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实践工具,更好地促进温江教育品质提升。”温江区教育局局长鄢亮说。

共识:尊重常识打破壁垒

与温江区一样,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好做法。北京市西城区就以区教育研修学院牵头,组建了由小教科、幼教科和教育研修学院三个机构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

“做好幼小科学衔接的第一步,是消除小学和幼儿园在培养目标上的信息不对称。”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乔梅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针对幼儿的入学准备教育中,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所理解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

北京市西城区的做法是建立双向教研制度,每月一次重点研究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能力标准和幼儿园孩子如何达成这些能力标准,消除信息误差。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地,西城区还组织全区教研力量,根据梳理出的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能力特点,专门编纂了幼小科学衔接的家长、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使用手册。

对此,洪秀敏保持着高度关注。她表示,北京西城与成都温江两个区域样本最大的价值,是在保证教育系统内部高效运转的同时,还最大限度调动了社会第三方力量的参与。“这是两个区域样本的共同点,也应该是做好科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共识。”洪秀敏强调说。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