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青春的热情,怀揣着美丽的梦想,2009年我来到现在工作的村小。最初,因为是新老师,担心做得不好,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每天想着怎样传授学生更多知识,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不知不觉间,我将这种严苛带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不许说话、做小动作,不能有任何异响。学生绷紧神经,课堂气氛可想而知。我体会不到当老师的幸福,直到那节课上发生的小插曲,转折发生了。
冬天裹挟着北风而来,学校院墙外那棵乌桕被寒霜打落了叶片,只剩光秃秃的树干伫立在风中。当时我正在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阵刺耳的电锯声,坐在窗户旁边的学生小蓝把目光投向窗外,我大声呵斥:“小蓝,你不听课在看什么!”小蓝回答:“那两棵白杨树被伐木工砍倒了,树上的喜鹊窝掉下来了,喜鹊吓跑了。”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齐刷刷地看向窗外。见此情景,我对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放学后,学生欢快地走出校园,可很快就有学生向我告状,小蓝和同学因为抢喜鹊窝打起来了。又是小蓝,我站在走廊上大喊小蓝的名字让他过来,质问他为什么跟同学抢喜鹊窝。小蓝回答:“我想看看里面有没有喜鹊蛋,然后帮喜鹊留着,等它们回来还给它们。”看他如此回答,我的语气缓和下来:“怎么想到帮助喜鹊?”
“因为喜鹊是我的朋友。老师你来这里工作前它们就在那里了,我坐在教室里就能看到它们。我成绩差,很多时候听不懂,又不想打扰其他同学听讲、影响老师上课,就看看喜鹊在干什么。如果看不见它们的影子,我会很担心,下课后就去找一找。”小蓝说。
那一刻,我竟无地自容,多么懂事、善良的孩子,可我却未曾试着了解他。小蓝回家后我仔细回想,发现自己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是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吗?显然不是。课堂上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他们就能学好了?显然不能。抓紧每一分钟督促学生学习,就能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显然没有……前路不通,就要另择出路。从改变自己开始,接纳学生,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中,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害怕浪费时间,也不再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而是允许自己和学生都慢下来。慢慢地,学生愿意接近我,课间时将我团团围住,我们一起游戏、聊天。与学生打成一片,我内心的焦虑竟然消失了,变得更温柔、平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业表现也越来越好。教育为何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终于明白了。
看着学生的进步,我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不断寻找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我们走进四季景色各异的田野,田埂上、小沟边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撒下一串串欢声笑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一起种下太阳花的种子,当一棵棵幼苗破土而出时,孩子们每人领养一棵,看谁养得好,看谁的观察日记更细致。学生快乐成长,我也又一次爱上了教育这片土地。
10多年光阴转瞬即逝,一切看似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已然发生了变化。流淌过的时光成了心底美妙的风景,曾经的温暖更坚定了我对初心的坚守。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宋圩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