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成长记录

用心感受真与趣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徐 杰 来源:中国教师报

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学校副校长告诉我“你将是从事自然课教学的专职老师”。不等我反应,副校长接着说,原先的自然课老师离开了,希望我安心教自然课。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学校已经决定了,我只好执行。

我从阅览室借阅了所有与自然课有关的资料学习,参考书、挂图、投影片甚至学生练习册。读完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的自述《我的特色与追求》,天津市特级教师路培琦的自述《从小科学迷到自然教师》等文章后,我意识到教师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如今30多年过去了,即使工作上遇到困难也从未改变我从事科学教育的决定。

工作中我发现,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无数问号、绚丽多姿、变幻无穷的世界。鸡蛋里怎么孵出小鸡?石头为什么有花纹?空中哪来那么多雨水?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我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是学生眼中的“万能博士”。于是,我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科学伴我成长》《少年科学画报》《未来科学家》等科普读物。每次到外地出差,行李箱里都装满了我和学生喜欢的书报。待小学毕业,不少学生已经阅读了近百万字的科普读物。

然而我也深知,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未必就是一名好老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仅通晓本学科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条件性知识以及广博的人文背景性知识。于是,每个假期和夜晚,我畅游在书的海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等中外教育著作,浏览其他学科专业书报刊,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内涵。

如果把教师的知识结构看作一个水桶,那么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人文背景的通体性知识仅仅是水桶的3块桶板,实践性知识才是“箍桶”的“铁条”。有了这个“铁条”,教师的专业结构之桶才能盛得了“教育之水”。

在我拥有一定的经验后,那一年我代表南通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有人建议我写出详尽的教学设计,规范每一句教学语言,参赛时严格执行。而我始终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简单的流程,教学应该是灵动、开放、充满活力的。所以,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并在当年比赛中获得了省一等奖。

那次比赛后,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按照心中所想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比如,教学过程中牢记教学目标,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预设、生成、对话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放大那些能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细节,这样的课更有“嚼头”。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后来我在报刊发表了近200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并承担的课题研究也获得省课题成果一等奖。

我以自己的方式前行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不少荣誉。只因我始终心怀那份初衷,用心感受教育的真与趣。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