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悦读·话题

阅读是对生活世界的积极展示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朱浩真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读书破内卷》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召强的新作,该书收录了他对10本名家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评介。作为同事,我此前曾细读他的“整本读经典”系列著作,如今面对新作心生几分讶异。一是作者笔间的“批判锋芒”收敛起来,代之以温和理性的人本关怀;二是前作中的宏大叙事渐渐隐退,浮现出对个体生命的体察和悯惜;三是质朴、热情的文字转向略带诙谐、含蓄的风格;四是作者展现出的务实态度。如果换作我来写此书,会以专题为线索梳理这些著作的关联和特点,名家点评自然也要有中英文参考文献,另外还要增加理论技法、细读方式的示范和指引。然而这些本书都“暂舍”,通篇读下来,我似乎能理解其文必有其“道”:这些我看重的东西,作者可为而“不为”,是一种敢于扬弃且务实的态度,对于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而言,这或许更加重要。

此外,该系列作品中那些我熟悉的具有作者个人风格的要素依然散发活力。

文如活水,滋润灵台。作者称本书要以大众的视角,逼近专业阅读的门径。依我看,本书并不局限于二者之间,倒是不断突破雅与俗的边界,将其融通:引用学术和专业观点,却能化约其中触情入理的部分,是为以俗释雅。通俗逸事的穿插,没有插科打诨的松散,展露出与深刻严肃主题的关联,是为以雅观俗。例如写加缪的《局外人》,作者引述了批评家郭宏安对荒诞哲学的分析,以及加缪本人的“西西弗神话”。学术理论固然晦涩,作者的评介却能触及人心底感性的部分。默尔索从荒诞中浑然不知的麻木到通过刑罚与死亡逐渐理解了麻木以外还有美好,虚无以外仍有爱恨。读到这里,每个人都会联想到自己,进而心生悲悯。这样的克制与暗示用文中的话评价“一切都刚刚好”。

互文的“杂”与“聚”。这本书秉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以旁征博引见长。比如从高更为爱慕者及其丈夫的画像中,作者读出《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的情感困境,指出艺术未必遵循世俗道德的深刻问题。这样的互文有趣新鲜,又不失其客观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进行互文串联的过程中没有堆砌材料,而是娓娓道来,同时展现出反思和评判意识。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既是对学习者思维的提升,也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展示。

向技术主义阅读“宣战”。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出,文学批评分“内部”与“外部”。本书一些章节重在作品“内部”的“细读”,却细中藏深。比如海子在恋爱的痛苦和孤独跋涉中,对作为诗人的自信产生了怀疑,否定“王座”(象征诗人的崇高性)的荣耀。这是需要很细致的体察,才能穿透纸背,展现真实。有的章节重在作品“外部”的实证,舍弃内部分析,反而直指作品精神内核。比如海明威自称《老人与海》绝无象征,提醒读者不要忽略作品更质朴更重要的“对决”精神。无论哪种解读方式,都超越了某种“技术主义”的狭隘,走出了框架和概念的束缚。这样的返璞归真,才是整本书阅读应有的题中之义。

对个体生命的人本关怀。作者在此前的著作中对历史的论述相对集中,本书虽然也涉及历史和时代,但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个大人物、小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木心为什么写亭子间里的上海人吃夜宵时嘴最刁?海子为什么喜欢黑夜?宗白华的诗为何有这么“私”、这么“美”的心境依托?书中都有揭示。王召强关注的作家都是在大时代中能坚持自我的独立个体,借助此书,读者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慰藉和归宿。

阅读是一场精神旅程,好的书籍馈赠学习者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塑造读者生命的完整和韧性,这样的“德”唯有“直”才能回报。王召强的著作做到了“以直报德”,希望有更多读者与我一起,做到以“此直”报“彼直”。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