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永和老师相识,缘起于《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的发布。我当时只知道他“名头很大”,惴惴不安地发了一条微信,想约郑老师写一篇谈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路径的稿件,他很快发给我一篇讲话稿。我看了看,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略作编辑即可发表,当时很是激动,毕竟大专家的稿件很难得。但后来阴差阳错,到底没能发出来,一直深以为憾。
岂料时隔半年多,在国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郑老师非常热心,主动帮我约了包括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在内的一批领导专家的稿件,畅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批稿件分量很重,又契合当时的新闻热点,后来均在《中国教师报》发表,这令我感激不已。
约稿发稿,这一年半载,我与郑老师只在网上互动,到底缘悭一面。直至今年7月,同样因为科学教育,我在浙江师范大学见到郑老师本人——我原本颇有些紧张,没想到郑老师却并不严肃,一副笑眯眯的模样,笑称我们是“网友见面”,一下子让我释然不少。后来接触愈多,才知道郑老师性格随和、谦逊有礼,诚如他的几位学生所言。
我曾听郑老师一连作了3个小时的报告,而且全是干货。缘于科学教育的“火热”,郑老师的文章不断在各大媒体传播,他对科学教育发表的真知灼见,时常鼓舞人心。在确定今年教师节特刊目标人群是“科学教师”之后,我当然第一个想到了他——郑老师对科学教育是真懂、真爱。就这样,终于在他百忙之中促成了这次采访。
在听郑老师侃侃而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对当前科学教育备受重视的兴奋,也感知到他对科学教育发展的些许担忧。
“如果大家只是热闹一下,写几篇文章说点重要性就过去了,那很容易回潮。但是现在如果每个政策的配套措施都逐渐落实、落地有声,那么几年下来一定会有转变。”
“做科学教育需要系统建构:从底层的科学学习规律到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升级,从课标、教材到教法研究等都应该纳入进来,这样科学教育才会有比较理想的未来。”
作为一名科学家,因为多重经历的历练,再加上长久以来养成的科学思维,他实在已经看得很远。
因为阅历的丰富,郑老师的故事其实远比报道呈现的要精彩。他谈到自己团队的执着与对科学教育的热爱,谈到自己保护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育方式,等等,其中颇多亮点,但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展示,未免遗憾。但我想,这未尝不是下一次再访郑老师的一个好理由——相信那个时候的科学教育,会如郑老师所愿:在科学教育上的投入,未来收益会成百倍增加。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13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