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别人眼中的Ta

李锐老师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3-09-12 作者:张 刚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初次与李锐老师接触,是在学校是否开展以小卫星为载体的科技教育研讨会上,校领导和与会航天专家畅所欲言,确定了以航天最具特色的卫星工程为开放目标,通过学生深度参与各个环节的工程过程,最终研制一颗以学生梦想为承载目标、服务广大学生的科普卫星。

会上,李锐老师话不多,但她是工程推进小组的校方代表。当晚她的电话便“追”了过来,从学生如何参与工程逐步讨论到如何破解航天工程的神秘感、学生能否进入工程现场,再到课程实施、实验室和师资建设、从业教师发展路径等核心问题。她注重学习、以服务学生教学和校园建设为目标、着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前,在我的想象中,学校教师可能会执着于教好各门学科课程,不太会关注航天和国防工程的细节。李锐老师从热爱教育的初衷出发,积极学习和吸收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在无数次讨论中,她总能及时提醒大家,如何把中国航天当代成果和科技魅力展现给青少年,这才是他们带领学生参与航天这种高端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6年上半年的很多次电话都持续一两个小时,若干次有决定性意义的讨论共识都在深夜甚至凌晨达成,李锐老师这样的工作节奏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学生会学到什么、老师能借鉴到什么、学校能留下什么”的“灵魂三问”,不仅给她,也给我们这些教育同行者塑造出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在2016年11月初,那时小卫星的承制单位和平台都已选定,学生载荷创意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卫星教育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决定带领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卫星工程队深入工程一线,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验室也做好了接待准备工作。李锐老师坚持认为,在学生团队到达南理工之前,各方一定要实地走访各个实验室和任课教师。11月5日,在若干航天专家的陪同下,李锐老师深夜抵达南京。寒暄过后,李锐老师问道:“什么样的卫星才是真正的中学生科普卫星?”在场的人陷入了沉思,作为工程总师的我也再次对照中学生“全程参与、主导载荷”的指导方针,深感惭愧。当晚,全新的中学生参与卫星研制的课程体系出炉。一周后,学生团队抵达南理工,卫星总体、轨道、测控、电源、总装AIT等各大教学模块逐次展开,学校振动力学实验室、电磁全屏蔽间、卫星地面站等全面开放,使得参与本次集训的学生收获颇丰,7天的校内集训内容丰富有趣,学生连晚上都安排了小组汇报和交流,大家都舍不得放弃一分一秒跟老师学习、在实验室实践的时间。这次集训营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想,正是因为李锐老师始终不忘教育工作者的本色,使得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及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成功保证了卫星实践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八一学校科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以上这些与李锐老师共事的点点滴滴,使我和更多教育同行者受益良多。与教师典型代表李锐老师同行,吾辈实为幸焉!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原研究员、八一科普小卫星工程总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13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