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本报曾经在2009年、2015年两次采访报道邓从新扎根农村从事科学教育的故事,如今再次回访时,他的探索还在继续——他仍然教六年级4个班的科学课,一周12节课;他指导、带领科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农村科学教师,这是邓从新身上的标志性符号。可贵的是,农村没有成为他的限制,反而成为他大展身手的舞台。邓从新用数十年的探索向所有人证明:农村科学教师可以上好科学课,农村学校可以在科学教育领域作出成绩。时光如梭,许多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许多学生现在都很感激他当年让自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跟着他从普通乡村学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孩子,那些跟随他走进田园、走向丛林,在炊烟与蛙声中做“科学梦”的孩子,会在心中留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说不定某颗种子在未来某个时刻就会发芽。
小学科学教师曾经是被人忽略的一个群体,更遑论农村科学教师了,不少教师对此望而却步。但邓从新33年担任科学教师,其中甘苦自知。他的坚持与努力,让这门被人们有点看不起的弱小学科,最终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科学课对邓从新而言,早已经历了从“教学”到“事业”的嬗变。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在邓从新看来,小学里有大学问。小学教师是为儿童生命奠基,责任一点不比大学教授小,做一个好的小学教师一点也不比当一个好的大学教授容易。
其实,邓从新没有上过大学,他教书育人的本领全得益于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每次出差回家,他的背包里装的不是衣服,也不是点心,而是各种书籍;他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关心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平时不喜聚会、不爱娱乐,一头扎进科学教育的天地中,忘乎所以,正是这份恒心成就了今天的邓从新。
农村科学教师注定是一份与名利无关的职业。邓从新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农村孩子,他希望给他们更多能适应未来竞争的本领,让农村学生从小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从小培养农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年来,他婉推了许多大城市的工作邀请,只因他深爱脚下的那片土地,那里有他的事业、他的学生。
“农村落后,但不能让农村孩子落伍”,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在敦促邓从新一直前行,那么大概就是这个“执念”吧。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13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