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今天,我们守望教育家精神的灯塔,也是点亮心中明灯的旅程。好的教育,一定发生着精神濡染精神、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
————————————————
教育,是融入心灵的事业,可以培养人的精神长相。精神长相,是一种看不见的能力,但这个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教育家精神塑造自身的精神长相,观照“真我”、扩展“大我”、追求“无我”,在躬耕践行中过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生活。
真我:修炼“知性气韵”,融会贯通自成格
一位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定不是只凭借知识做教师,而是以“真我”去做教师。
我们从陶行知、于漪、李吉林、魏书生等一张张各具特色的“教育名片”中领悟教育家的共同特质:有着深厚的专业学养,崇高的教育信仰,鲜明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实践以及惠泽一方的教育影响。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饱满的教师精神特质和旺盛的教育教学生命,看到腹有诗书的知性气韵,看到以自我成长的生命自觉唤醒更多人生命自觉的育人姿态。
“真我”认知程度高的教师,善于内修于心,涵养自我。思考和学习是前行的源头活水,阅读和写作是飞翔的坚实双翼。《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成长自有规律,教育教学自有规律。为师者若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以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潜心学术,用心钻研,深厚积淀,探寻教育教学规律,一步一步攀登开拓,那么教育家精神的气象也就潜藏在思想和行为中,点燃点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每一位教师上过的课、教过的书,最终都会化为思想的精髓,成为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师的“知性气韵”,融入自己的灵魂,也盛开于学生的内心。
大我:涵养“理性清风”,实干节直品自出
教育家精神不只是一种精神符号,也是精神引领下的具体实践,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小我的提升逐渐走向大我的塑造,涵养理性清风,凝聚立体生命。
大我,需要立足课堂,做改革的先行者和攻坚克难的破冰者。善学善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探寻路径,秉持专业的视角,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敏锐地抓住由“物化”转向“人化”的教育改革核心,追寻教育的初心,追求思想的深度。大胆尝试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教学内容的重建,教学流程的再造,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素养的落地,构筑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大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大我,需要率先垂范,做孜孜矻矻的实干者和师生共同成长的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传道树人。带动一批从少知到深知、从他知到自知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稳步成长,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秉持经历万险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去躬耕教坛、育才造士,不断开辟新路径、拓宽新视野。
无我:绽放“德行光辉”,以境为界格自高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用教育家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还需要肩负着山一般的责任、怀着海一般的深情坚守这块丰厚的土地,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让心灵丰盈起来。
若是沉浸于此,便往往无我。
无我,是心灵的融入。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教育家精神彰显的无我境界正在帮助广大教师群体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的认同与完整。为师者将自我的品行、追求、信念融入教书育人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怀着炽烈的热爱,热爱课堂,热爱孩子,热爱生活。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以广博的情怀、自身的人格魅力,彰显着教与学无与伦比的魅力。
无我之上,更是忘我。忘我,是从知识的深谷和情感的大海中孕育的育人境界,是从课堂内外、从生命与生命的相遇间碰撞出的光辉力量,是体会追求梦想和奉献付出的精神快乐。课堂内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蕴藏着教育有声有色的韵味、丰富饱满的情致,延伸着教学的边界,汇集着精神的河流,闪耀着德行的光辉。这是乐在其中、心无旁骛的专注,是仰望星空的眼界眼力,是脚踏实地的耐力功力。
教学之道高于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寻道。《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依相随。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正以“有我”的担当,在寻道悟道的路上,涵养“无我”的境界。
因为真我的修炼,凸显教育家精神的亲切真切;因为大我的涵养,呈现教育家精神的视域胸襟;因为无我的绽放,彰显教育家精神的非凡崇高。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今天,我们守望教育家精神的灯塔,也是点亮心中明灯的旅程。好的教育,一定发生着精神濡染精神、生命影响生命的事情。
(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