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德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面对当前日益增多的校园纠纷、校园欺凌、教师遭受暴力伤害等事件的发生,德国政府、社会、学校等主体通过各种举措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赋予教师公务员身份,强化教师权益保护
目前,德国16个联邦州的普通中小学约有80万名在职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具有公务员身份,受公务员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德国教师的公务员身份确保其在开展教学和其他活动时的个人独立性。
在德国,教师在履职尽责时也会受到学生及家长的言语侮辱甚至人身攻击。根据德国《公务员地位法》第45条,政府必须在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和职务行为上保护他们。可见,德国政府对教师有保护义务,在教师遭受伤害时,政府有责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教师,如协助受害教师对其遭受的言语侮辱、身体伤害等行为提出相应的投诉,并在必要时向警方提出刑事指控甚至提起刑事诉讼,以对肇事者展开调查。
受到言语或身体攻击后,如果教师认为必要,可以在民事法庭向肇事者提出索赔。德国政府应向受害教师提供民事诉讼费用垫付款或无息贷款,以利于受害教师采取法律行动。如果案件胜诉,则由被告向政府支付垫付的费用;如果被告无力承担,该案件的相关费用将由国家财政承担。如果教师败诉且确有特殊困难,政府将承担相应费用。
同时,德国部分联邦州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保护。比如,巴登-符藤堡州规定,家长向教师提出投诉,由学校管理层或教育监督部门处理。他们一般会先与涉事教师进行职务谈话,教师在一名顾问的陪同下出席谈话,教师可以自由选择顾问,可以请德国教育与科学工会派人协助,也可以得到公职人员代表会的支持;如果学校管理层认为投诉事项成立,将启动纪律处分程序。对此,涉事教师必须提供一份声明并解释原因,澄清这些指控是否成立以及是否存在违反规则的情况。如果确实存在不当行为,首次发生时,教师通常会被给予警告;如果再犯,将会被学校暂时停职甚至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予以开除,但这项措施通常仅在教师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下才会实施。
巴伐利亚州则规定对于教师的侮辱性投诉可以不予以回复。如果上级机关收到恶意诋毁教师的投诉,可以不回答或告知其提交的投诉因具有攻击性内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不会进行处理。如果家长的投诉被证明毫无依据,教师可以对提出投诉的家长采取法律行动,可以向教育与科学工会或各州的教师协会寻求法律援助。此外,教师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也可以向校长、学校监管部门或公职人员代表会提出投诉。
立法规范惩戒行为,避免教师惩戒引发纠纷
在德国,教育惩戒权的立法主要由各联邦州自主确定,各州教育惩戒行为立法的一般原则是:教师可以禁止任何破坏学校和平与教育使命的行为。比如《巴伐利亚州教育和教学事业法》明确教师可以禁止的学生行为包括:破坏学校教学秩序的行为,学生不得做出任何可能扰乱学校运行或就读学校秩序的行为;在校的经营性行为,学生禁止销售各种物品以及有关这些物品的广告和收集订单,等等。
同时,德国各联邦州对于教育惩戒行为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巴伐利亚州,如果学生违反在学校关闭手机的禁令,教师可以拿走手机并“暂时”保留。此外,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课程学习,教师有权要求学生必须在监督下完成后续学习。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则明确规定,允许教师给学生分配与其不当行为相称的惩罚任务,可将惩罚性劳动作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强化家校联动,明确家校责任
在法律层面,德国通过立法保障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德国各联邦州的《学校法》一般都对此作了规定。以下萨克森州为例,家长的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学校董事会、各会议和委员会的代表定期向学校或班级家长委员会报告活动情况;讨论权,教师必须与班级家长委员会讨论课程的内容、规划和设计;参与决策权,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但在作出决定之前,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必须听取学校管理层、学校董事会、专家小组等的意见建议。
在学校层面,许多中小学与家长签订了“育儿协议”,明确家校双方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双方需要采取的教育举措。家长会在协议中承诺,将努力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如对手机不加节制的使用或在同学交往中不够礼貌等。这样的协议向家长表明了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也体现了家长的教育责任,协议中所写的内容实际上是父母养育子女责任的一部分。学校以这种方式敦促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也帮助教师建立起与家长的信任关系,这样将有助于避免和化解家校冲突。
积极应对侵害教师行为,保障校园安全
2022年11月,德国发布了面向1300多名中小学管理人员的“针对教师的暴力”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针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暴力行为已成为德国学校日益严重的问题。67%接受调查的学校管理人员表示,过去5年内,他们的学校曾发生过侮辱、威胁或骚扰等形式的心理暴力案件。而在2018年,这一比例仅为48%。33%的学校管理人员知道本校有教师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而且这一比例正在显著增加。另有33%的学校发生过针对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的暴力人身攻击事件,2018年的比例为26%。
按照目前的百分比推算,德国有近2万所学校存在心理欺凌现象,近1万所学校存在网络或身体欺凌现象。不同学校类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75%的特殊学校发生了直接身体暴力案件,而只有6%的文理中学发生过这一情况。相比之下,特殊学校(13%)的网络欺凌案件发生率低于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学校(55%)或文理中学(45%)。教师在学校环境中成为刑事犯罪目标的概率也比几年前要高得多。来自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州登记的侵害教师权益的刑事犯罪案件共104起,其中43起为人身伤害案件,45起为威胁案件。
为应对这一情况,德国各联邦州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校和教师应对校园暴力事件。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预防暴力侵害教师行为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州立进修和人力资源发展学院等机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内容广泛的预防和处理暴力事件的进修课程,并指导和帮助教师将预防暴力的主题纳入所有科目的教学,从而使教学本身就具有持续的预防性。
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情感和沟通能力、压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理性处理和解决冲突。同时,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预防酗酒、吸毒等成瘾行为,保护未成年人。
设立专门的冲突管理机构,以避免冲突升级。专门设置危机干预小组,学校可就暴力侵害教师问题向小组求助。该小组一般由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必要时向学校管理层和学校内部危机小组提供咨询和支持,以规划和开展学校遇到危机事件后的后续活动。
此外,为了在发生危机时提供更及时、更可靠的通信和警报,巴登-符腾堡州所有公立学校都配备了报警设备,以便确实发生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时能够发出可靠的警报。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