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山的书,山里的事物和人物,三个小辑说的是乡情、亲情、山水情。书名《青山情依旧》,作者郝永渠。
生于斯,长于斯,钟情于斯,用作者的话说:“我生在山里,长在山里,一辈子在大山里工作,与巍巍青山结下了绵绵情缘。”山,是他幼时的陪伴;上学了,接触最多的仍然是山;后来他当了教师,最早工作的地方,深藏在一个山坳里;再后来调到一所重点高中,当教师、当校长,学校亦在大山深处。
山里看山,山外看山,看到的不一样。作者工作的地方是旅游景点,到那里看山的人不少,不过都是看风景。而在作者眼里的满目青山与他人不同,他没有去描绘山是如何雄峻多姿、瑰丽灵秀,他写的是老院子、场洼城、弯弯的河、闹村戏、烤官火,他还写奶奶、爹娘,写山里的那些人和事,都写得活灵活现,如数家珍。
作者写回老家看望94岁的母亲。他搀扶着母亲去看老宅,在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里,“母亲摸摸覆盖着厚厚尘土的锅灶,坐在土炕沿上,用她那孱弱的手轻轻掀开枯黄的炕席,在土炕上摸了又摸”。在作者深情的笔下,有二赖姐的淳朴、一生勤劳睿智的奶奶……他不仅写亲情,还写友情、同事情、师生情,曾经的人都没有忘记,曾经的故事又在他的文字里焕发出青春。
作者在写作方面可谓大器晚成:他原来当校长,事务繁忙顾不上写;从校长岗位退下来,他才开始写作。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作者的作品屡屡见诸报刊。其实这并不偶然,文学的种子早就深埋在他的心里。坚韧而勤劳是作者性格的一面,如今他的这种精神又用到文学创作方面。
显然,作者是易怀旧之人,《青山情依旧》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写旧事。走在那条用石头铺成的“南头巷子”里,就想起了“从前谁家娶媳妇办喜事穿过巷子,笛子喇叭吹吹打打,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想起了巷子口下棋的白胡子老头;早晨在村外散步,就想起了曾经的扬水站,把水扬上一层台阶,再扬上一层台阶,到收获的季节,换来的是“高高的山垴上麦浪滚滚”;作者还说他对村里的那棵大柿子树情有独钟,在过去那是“老人们的休闲场所”,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地”,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甚至“五号骡子三号驴”都是他怀旧的内容,人们用它们耕田犁地、拉车运输、拉碾子磨面。大山里的人和事,在怀旧中都鲜活、生动了,也开始与现实生活对话。作者对大山是痴情而敬畏的,再旧的事物、再老的故事,都是从山里长出来的。“留不住岁月,但可以留住记忆;爱我的人,我爱的人,都是心灵深处永远的住户”——这便是作者对于怀旧的解释。
以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以叙事为主的写作方法,塑造形象、抒发情怀、表现真善美,这便是这本书的艺术特点。写山,实则写了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时代不是空洞的,那个时代的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还有他们的秉性脾气、喜怒哀乐,都交融在大山里。
同是看山,站位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邻近的、熟悉的是生活和人性,远处的、陌生的是风景,是故事或传说。《青山情依旧》中的作品也不例外,第三部分写的便是自然风光,那是作者行走远方的所闻所见;但有一点与全书是协调一致的——都是写山。从西宁出发西行,一路风光尽收眼底,过湟中、湟源、日月山到青海湖,再乘车过格尔木、昆仑山、唐古拉山到布达拉宫、圣湖纳木错,还有南加巴瓦峰、天山、阿尔泰山——都是写山。当然,凡旅途也必定邂逅别的事物,但作者没有多着笔墨,只是对山特别敏感,特别容易产生灵感,这是别的事物无法相比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看那些山的耸立、山的巍峨、山的永恒,结出的文字也必定是锦文,经得起时空的磨砺。
(作者单位系邢台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