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江苏省泗洪县石集实验学校将课后服务与劳动教育进行创新融合,以幸福“双减”为核心理念,融合构建了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相关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因场地限制,不能在校园内开辟单独的劳动种植区域,于是将劳动区域放在了校园外。经过统筹规划,学校联合乡镇各类农场、产业园、种植园、科技园等园区,共同创建了多家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以“科技田”“培育田”“种植田”“采摘田”四大主题板块为主的劳动教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科技田:日新月异宏图展
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少相应的生产劳动经验和能力,不适合直接进行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所以学校开展“科技田”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科技田”课后服务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活动以观看关于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的纪录片、动画片、访谈录以及举行故事会、交流会、小实验等活动为主;校外活动以实地参观、访谈调查、家庭实验等活动为主。通过校内外两种不同的课后服务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各类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和简单的种植方法。
泗洪县是中国稻作文化起源地,被誉为“天下粮仓”。4月,学校以“家乡‘科技田’我知道”为主题,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泗洪县稻米文化馆。活动中,学生从8300年前泗洪顺山集遗址出现“驯化稻米”遗迹的“手工时代”出发,走过“机械时代”来到稻米加工“智能化时代”,梳理出稻米加工发展演变的历史。家乡先进的稻米加工技术、一流的研发团队、精细的品种培育和严格的标准化种植流程,以及休耕轮作、稻蟹共养和低温烘干等技术创新,更是让学生交口称赞。通过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真正认识到科技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每一次“科技田”课后服务中不断积累农业生产的常识,感受农耕种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技报效祖国,以创新担负使命——一条成长成才之路在学生面前展现。
培育田:田连阡陌碧浪涌
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果蔬种植经验和方法,所以学校开设了“培育田”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培育田”课后服务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重理论,主要是教授常见果蔬的育苗方法和种植技巧,比如黄豆、青菜、玉米的点种和辣椒、水稻、西红柿的育秧;校外重实践,以参观各类农场、种植基地的育种和家庭实践体验为主。
5月,学校以“水稻‘育苗田’我参与”为主题,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开展水稻育苗的课后服务活动。学生来到泗洪县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动手体验秧盘育苗。学生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将专用的育秧硬盘和软盘整齐地放在秧苗板上,然后细心地铺上一层厚度为2—2.5厘米的床土,铺好后学生小心翼翼地操作机器进行播种,最后覆盖薄膜。就这样,一盘盘秧苗育种盘在学生的合作分工下就初步完成了。在学习如何给秧苗装盘育种后,学生还参观了产业园的秧田管理示范区,学习了产业园推行的“田中长水稻,沟中蟹鱼虾、埂上种菜瓜”种养模式。通过感受水稻育苗、参观独具家乡特色的稻米文化历史展,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培育秧苗,而且在实践中传承了劳动精神、弘扬了家乡文化。
种植田:禾下乘凉稻花香
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种植常见果蔬的能力和成功经验,所以学校开设“种植田”劳动教育课后服务。
“你们听过禾下乘凉梦吗?”在每周一次的“种植田”课后服务课上,辅导员教师问学生。“这是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我还知道,‘禾’指的就是水稻。”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道。看着学生向往好奇的眼神,组织一次插秧育苗校外活动的构想立刻在辅导员脑海里成形。上报年级组讨论规划、细化活动方案、联系校外基地、明确学生分工,活动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6月,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了“好一群‘秧秧’少年”水稻种植活动。
在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学生来到洪泽湖农场的水稻田。种植能手王虎队长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水稻的基本知识,随后学生陆续搬了16盘秧苗到已经整好待插的稻田,王虎队长开始教学生如何插秧。刚下地的时候,部分学生的小腿几乎完全没在稻田里,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只能相互搀扶着东倒西歪地往地里前进。半个小时后,大家开始慢慢适应在稻田行走,也逐渐掌握了插秧技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学生终于把16盘秧苗插完了。长时间的弯腰劳动,学生一个个累得几乎直不起腰,但是当他们爬上地头,看着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还是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
学生把秧苗插完后,又来到正在由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的稻田,现场观看插秧机如何进行插秧作业,并且向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插秧机的工作原理。王虎队长告诉学生,以前一块稻田需要上百人工作一天才能完成插秧任务,现在4台插秧机仅需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这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采摘田:岁稔年丰笑颜开
泗洪县石集乡新汴居蔬菜基地距离学校不到五公里,为了让七至九年级学生能够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学校与基地合作,开设了“采摘田”劳动教育课后服务。
年初,七至九年级学生在蔬菜基地参观了集种植、灌溉、采摘、冷藏、配送一体化的2000亩蔬菜种植区。芒种前后,蔬菜基地的黄瓜、西红柿、西蓝花等时令蔬菜陆续成熟,基地的校外辅导员邀请学生再次到蔬菜田里体验采摘劳动。
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到蔬菜大棚采摘黄花和西红柿,另一组到露天基地采摘西兰花。学生不惧烈日的高温和大棚的闷热,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脏的劳动精神,认真学习采摘技巧,忙得不亦乐乎,手中的篮筐很快便装得鼓鼓囊囊。在一个多小时的采摘劳动中,学生不仅跟随农技员学到了农作物的生长知识和采摘技巧,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他们品尝着自己亲手采摘的黄瓜和西红柿,觉得无比甜美。
学校将课后服务活动与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反映了新课标的“劳动”特征,拓宽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幸福“双减”。学校充分利用家乡文化和社会资源,不断深化探讨课后服务形式;逐步建立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和载体。农业生产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旅游风景区等社会资源成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课后服务用之不竭的源泉,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让学校课后服务“实起来、创起来、‘田’起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泗洪县石集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