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客厅的橱柜上摆着一只玲珑精致的小葫芦,上面刻着一头憨憨的小金猪。每天下班回来,我都会驻足凝视一番,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来回闪现。
一天上午,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我走出办公室,在校园的花坛附近漫步,脑子里想着怎么让学生更喜欢校园。一边走,一边在手中盘玩着一只小葫芦。
“老师,您手里拿的是什么玩具?好可爱啊,可以让我玩玩吗?”一声稚嫩的问候打断了我的遐想。“当然可以。”我把小葫芦递给从我身边经过的满眼好奇的学生。“老师,我好喜欢它!”“如果你真喜欢,那我们就再种一些,到秋天的时候就会结许多许多小葫芦,然后我们一起去采摘。”“好啊,太好了……”学生高兴地抱了抱我,开心地跑开了。
为了在金秋十月把学生心中的期盼变为美好的现实,我全身心投入。显然,单靠一个小葫芦的种子是不够的,我在网上购买了不同品种的葫芦种子。为了加快发芽,我先把种子在阳光下晒了几天,然后在盆里育苗。大约半个月后,葫芦芽破土而出,嫩绿中带着点浅黄。再过几天,揭去塑料膜,将育苗盆置于阳光下,葫芦芽渐渐变得强壮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苗移栽了。
与其他教师商量之后,我们将葫芦苗移栽到路两旁、车棚边、长廊边、教室后——所有校园里空闲的地方。随后,我们又用校园里的细竹和木杆为葫芦搭建“生命长梯”,不能搭建的就让它沿着树顺势而上;有时还拉上几道绳索,让葫芦沿路生长,不拘一格。
接下来的日子,葫芦苗自由自在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在师生的精心呵护下日生夜长,相互见证着对方的成长。学生用心观察、讨论着,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回去写观察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
历经春种、夏长,待到秋季开学的时候,学生进入校园便发出了声声惊呼:在藤蔓的掩映下,一个个嫩绿嫩绿的小葫芦参差排列着,错落有致,煞是好看。葫芦的各种形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有大的,有小的,有长的,有圆的,有的像苹果,有的像柿子,有的像元宝,有的像鸭梨……架子下,学生仰头望着,欢呼着,雀跃着。
我在人群中寻找那个小小的身影,聆听他开心的笑声。
葫芦架下,斑驳的阳光洒落在地面,几只蚂蚱在开心地嬉戏,蝴蝶也在开满白色或黄色小花的藤蔓上翩翩起舞。课间,学生来到葫芦架下,有的捉蚂蚱,有的追逐蝴蝶,有的开心地抚摸着小小的葫芦,那份欣喜和快乐洋溢在小小的脸庞上。
有的教师提议,为了不辜负这份美景,何不邀请家长在葫芦架下举办一个读书分享会呢?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和认可,我们分头开始准备——桌椅、气球、麻布、拓印工具、绘本、故事书、水果、点心……
那一天,师生、家长相聚在葫芦架下,在亲子游戏、读书分享后,家长带着孩子采摘葫芦叶、葫芦花,当然也有其他的花叶。他们将各色各样的叶和花一一铺在麻布上,兴高采烈而又满怀忐忑地举起塑料小锤开始拓印。一会儿工夫,绿的、黄的、红的、紫的,几乎校园所有的颜色都被拓印在麻布上:金黄的银杏叶、紫红的月季、微红的海棠叶……学生兴奋地将自己的作品高高举起,家长拍完照后将作品用细线系在葫芦的支架上。微风吹过,它们仿佛在与蝴蝶喃喃细语,诉说着别样的快乐。
秋收的季节如约而至,教师和保安踩着双侧梯,学生挎着篮子,一个摘,一个收,欢声笑语,场面热烈。我用手机为他们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仿佛要把这份美好定格在金色的秋天里。
教师一边给学生讲解着关于葫芦的“前世今生”,一边将葫芦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带回家请家长帮着完成一个作品,或雕、或刻、或描、或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几天后,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有葫芦作品,有观察记录本,有打印的影集本,有粘贴画,有标注葫芦名字的种子采集袋……我也收到一个专属礼物:一头憨憨的可爱小猪卧在小葫芦上,周身涂染着金色的颜料。
那个向我讨要葫芦的学生,他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要求,竟然变成了全校师生一场关于葫芦的美好约会。于他,会让他的生命更加充盈、更加温暖,相信若干年后他也会用行动去温暖他人;于全体师生,收获了各自的收获,这一幕成为他们铭心刻骨的回忆,挥之不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拒城河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