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所思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3-11-21 作者:覃 剑 来源:中国教师报

劳动教育的实施,除了通过设立专门的劳动必修课程这一重要途径,还需要通过其他课程的参与和融合共同完成。历史课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展现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进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可用于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发展相应的劳动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识人类文明成果,形成正确劳动观念。人类社会走过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项文明成果,都离不开劳动。无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是盛唐时期的唐三彩;无论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还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无论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无论农业时代农耕器具的更新改进,还是工业时代新型机器的发明创造——无不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汗水,是劳动人民心血的结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文字描述等多种载体和方式,向学生展现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既丰富多彩又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来历、功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一切文明成果的取得,源头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美好生活。教师进而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观念,并且从心底生发出愿以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发展增添更多、更新的劳动成果的热望。

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崇高劳动精神。历史人物是构建历史的重要元素,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鲜活而生动的历史人物。比如,上古时期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南北朝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基础上撰写出伟大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贾思勰,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建成京张铁路的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还有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领域、岗位,用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在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细节,讲好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历史人物身上的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甘于奉献、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等劳动精神,用历史人物影响、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和意义,从而自觉传承并弘扬劳动智慧和劳动精神。

创设劳动实践情境,发展学生劳动能力。除了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和感受崇高劳动精神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劳动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开展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

比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时,在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工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用橡皮泥或木块制作活字印刷字模,并用自己制作的字模印制简单的文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活字印刷相比于雕版印刷的优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在制作字模和印制文句的过程中练习和掌握了刻刀的使用,学习了字模的排版,发展了自身的劳动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身边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动手制作各种历史教学模具。比如,我曾经组织学生开展创意历史模具制作竞赛:有的学生用包装泡沫板制作成青铜器模型,还用心地刷上了青铜色油彩,显得古色古香,散发着历史的幽光;有的学生用一次性筷子搭建出有如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巧夺天工又美轮美奂;有的学生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直冲云霄的长征火箭,让人不禁为祖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心潮澎湃……

总之,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不同课程的通力协作。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并助力劳动教育取得突出成效,是历史教学和劳动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