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置身真实情境开展深度学习

发布时间:2023-11-21 作者:李华凤 来源:中国教师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去年11月居家学习期间的一堂化学实验课上,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完成了一次自主尝试、探究的实验。

在执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物质的量”时,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由于前期比较突然,大家都没有任何准备。在让学生预习时,我要求学生搞清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仪器,然后在家中寻找合适的器具配制1摩尔/升的氯化钠溶液,并要求学生将在家中配制溶液的过程录制成视频传到平台。

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有用筷子也有用小木棍当玻璃棒的,有用水杯、酒杯、碗等当烧杯的,有用矿泉水瓶、保温杯、酒瓶等当量瓶的,甚至有的还在矿泉水瓶、酒瓶上刻上了刻度线,用吸管、勺子等当胶头滴管,使用上了杆秤、电子秤等,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实验,并且边做实验边讲解。可以说,学生在对家庭常用简易器具的选择方面,表现出思维创意的新颖性。但在移液、洗涤和定容等步骤操作上不仅不熟练,而且明显存在不规范,使得操作时间大大超时,导致对第一个定量实验的理解方面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后续课堂上,我增强了组间互评的反思力度。我改变了以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规范学生操作的做法,挑选了学生上交的作业中几个典型且趣味性很强的视频作为例子,让小组之间通过互动式质疑,并且寻求改进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都认真观看视频做记录,小组讨论分析其他各组视频的优缺点,最后面向全班开展小组间质疑、释疑的展示。我发现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进一步搞清楚了在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需要哪些仪器,怎样规范操作;进一步认识了量瓶及其使用注意事项,玻璃棒的搅拌和引流两个作用;也进一步清楚了定量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怎样进行误差分析;甚至学生还联系溶液配制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也对定量实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在这堂后续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恪守自己作为“导演”的角色而“惜语如金”,只在小组争辩“偏航”时,用寥寥数语拨正“航标”。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从溶液配制减少误差的角度,点评了该定量实验中引起的误差可能有三类:仪器误差、操作性误差、读数引起误差。仅引导性讲解了一个问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为什么不选用量筒(量杯)、带有刻度的烧杯,而用“肚量”很大的量瓶?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中提出“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真实情境、经历真实实践、解决复杂问题、完成表现性任务,由此生成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的学习”。现实是我们很多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教和学都显得很枯燥。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简易实验可知,如果教师多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多联系生活中的情境、利用化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化学学习就会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深度学习呢?

一是课堂导入更加关联当堂课的“现场”知识。这里的“现场”知识主要包括科技前沿信息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并将它们适当“现场”呈现。通过这样的引入充分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入探究的求知欲。比如讲“金属材料”的课堂导入时,我会介绍我国航空航天的最新信息,并让他们思考“空间金属”和“深海金属”到底是什么金属材料?又如讲“焰色试验”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会播放2023年春节重庆的灯光秀,并让学生思考:“今年春节重庆人民欣赏的烟花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对生活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是深挖教材内容呈现真实情境。教材很多内容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讲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我会问:“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发现加入发酵粉的面团加热焙烧后体积比原来大很多,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学习“原电池”时,我让学生找找身边都有哪些电池,尝试分析这些“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氯及其化合物”时,我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消毒剂有哪些,思考它们的制备原理和消毒原理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真正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是创新作业设计解决复杂问题。我的作业布置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辅资料上的题目,而是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化学联系去创设题目。比如讲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基本营养物质”后,我进行了这样的任务安排:假如你是一个肥皂生产厂的老板,请带领你的小组同伴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生产一块肥皂,并分析怎样才能提高效益。希望学生能设计探究方案,勤于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作者系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