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有两条:一条大路较为平整,水泥路面,需要绕山,路程较远;另一条石板路相对崎岖,虽然要越过矮山,但是路程较近。
出了校门4里路左右便是分岔路口,石板路斜斜地扎进山上。一起放学的小伙伴便在这里分流了——奇怪的是,大多数都会选择走这条石板路。
石板路铺得一点也不精致,高低不平,有许多缝隙。因为凸起的地方实在太多,走在上面明显感觉到硌脚。石板路边缘有许多短短的小路,这是行人为了抄近道踩出来的“捷径”。当然这些捷径没有一个好走的,不是蹬田埂就是越沟坎,有时候还需要互相帮助。但是,你会在这里看到:一个孩子逞强地下到斜坡中间,摘了几个酸涩的野果,然后笑着跑上来与同学分享;一个孩子越沟坎时故意用力小些,说什么也要掉到沟里去;一个孩子上田埂,没抓住旁边的小树,摔倒在后面的女同学身上,引得女同学骂骂咧咧……
转过半山腰豁然开朗,一条溪流穿过石板路。溪流在与石板路相接前几米远的地方有个落差,形成了一条“瀑布”,旁边又有许多岩石将大“瀑布”分成若干小“瀑布”,或高或低,或急或缓。夕阳掩映着远山、庄稼地和缕缕炊烟,粗细不一的山树、鲜嫩的野草、各色的野花,都给人一种静谧温馨的悸动;飞舞的萤火虫、彩蝶,孩子的划水声、嬉笑声,以及不知哪里传来的鸟鸣声、牛犇声,又给这美丽的山色添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律动,让绚烂的乡村美景愈发祥和美好。
但是,孩子不会在这里逗留太久,他们的肚子早已咕咕作响。再往前走,穿过一大块向日葵地就进入村子了。村子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仿佛被架到云端——要不是山的那一边还有许多村落,恐怕踏上石板路,也就真能觅得世外桃源的入口了。
整个村子像极了卖糖葫芦大爷车上的扎束:石板路是中间的扎,每一户像扎在上面的糖葫芦串,一间间正房就是串上一个个饱满的山果。特别有趣的是,每一家靠近石板路的房间都做成了厨房,厨房南北都是对称门,前后与石板路连接的路也都修成了接近对称的模样,形成入户、出户小路穿过厨房的格局。
7个孩子一头扎进了临街一家老人的屋子,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灶台旁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7大碗饭、7小碗菜、7双筷子。主菜固定,米饭和咸菜管够,几个孩子正在狼吞虎咽,早没有了在石板路上的聒噪。这个时候太阳不那么毒辣,家里的大人还在田里忙着,许多孩子回家没有热饭吃,于是留守村子的老年人便会做这种营生。老人自己煮饭吃,多煮一些分给孩子吃,每天挣一点钱补贴家用,也把大家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这边把这种营生叫“沾火气儿”,主家与孩子都是旧相识,有着长年累月的默契,对孩子的食量、口味了然于胸。吃完饭后,孩子从兜里掏出约定好的几块钱放在托盘里,然后向老人摆摆手,咧着油腻的小嘴便离开了。
寒来暑往,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村子因为交通不便已经整体搬迁了。可惜,房屋都被拆掉,那样独特的建筑群落彻底消失了,世间恐怕也没有这般“沾火气儿”的村落了。长大后的“孩子”,一遍一遍地梦着、一步一步地重复走着石板路,一餐一餐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回一回地向老人挥手告别,一次一次地与过去的淳朴、自然、美好相遇……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