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口语交际考试 应融入更多职教元素

发布时间:2023-12-12 作者:孙小建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为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方式指明了方向。

中职学校学生客观存在学习习惯不良、成绩欠佳、发展不均衡、心理脆弱等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期末考试该如何组织?笔者以中职学校语文第二课堂口语交际为例,谈谈如何让期末考试考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根据笔者对东部某省中职学校的调查,45%左右的口语交际课程只是流于形式——有课时安排,缺质量监管;有考核结果,无评价标准。因此,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通过科学化、制度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参考学生日常课堂状态、平时作业情况,选择闭卷、答辩、小论文、读书会、研究报告、读书报告、情景表演等不同考试形式,形成课程设置、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的闭环,打通第二课堂管理评价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推进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考试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口语交际课程能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与读写教学的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口语交际课程中可以得到全面体现。所以在组织口语交际考试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介绍、交谈、复述、讨论、演讲、洽谈、协商、求助、自荐、应聘、采访、解说、辩论、普通话训练、即席发言等方式,既考核学生耐心倾听、表达清晰、连贯得体、语言流畅的语言沟通能力,又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思维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

考试应基于专业职业岗位体验。职业学校的特点要求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与专业需求、岗位体验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考试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一个与学生的岗位体验、专业发展需求相似的交际情境。例如,模拟组成一个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游览厦门鼓浪屿的旅游团,由一名学生扮演导游,一部分学生扮演游客,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当地服务人员。设置以下问题:导游该怎么介绍景点;在东渡游轮码头排队时间很长,引起游客不满,导游该如何应对游客的各种牢骚与责难;遇到游客突发疾病时该如何处置;当地服务人员该如何向游客推销土特产;等等。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旅游服务与管理、卫生护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不同专业有所侧重——目的是考核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岗位体验和专业发展的考试方式,既能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非常契合当前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理念,真正把公共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考试应融入个人生活情境感受。日常教学中,不少口语交际课程是“纸上谈兵”,教师只重视口语交际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战训练,导致学生无法根据生活实践进行交流表达,至于得体恰当、文明优雅、逻辑严谨等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组织考试时,应尽可能走出唯笔试定成绩的传统误区。教师可创设相关生活情境,例如参与班干竞选、模拟招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师长、访谈英雄等,重点考查学生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是否能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知识修养以及心理状态等情况进行得体交际,考查学生是否将口语交际知识内化为口语交际能力,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交际情境中提升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考试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面向实践、立足学情,打破单调的考核方式,遵循考试过程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原则,赋予考试更多的“职教元素”,让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作者系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