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接到区教研室通知,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我毫不犹豫答应下来,上作文课我还是有底气的——学生出过数本作文集,获得过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欧阳修文艺“新苗奖”。
不过同事提醒我:“作文公开课不同于平常,要将阅读、点拨、写作、分享、修改等内容浓缩在40分钟内,面对陌生的学生和众多听课教师,不确定因素很多。”我忽然感觉任务艰巨。此时,学校教研组长谢首勇老师赶来帮我磨课,评课时他指出:不要将目标定得过大,通过读写改能给学生一点启发,课就是成功的。磨课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提供建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
公开课的主题是初一观察作文《抓住特点写人》,教案写到第四稿,课也磨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得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承办活动的学校只有初二年级,没有初一年级。这时距离活动开始已不足半月。
初二教材哪节作文课适合上公开课?我将初二语文教材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故事与人物描写的结合点《学写故事》,便把那节公开课命名为《故事中的他》。
学生初一年级已经学过人物描写,继续强调人物是否多余?有专家认为,人物比情节更重要,一部作品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即便情节不那么出彩,依然不失为经典。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事实上,即使初一年级有人物描写训练,写人物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确定方向后,学校初二语文组教师也来帮我磨课,每一次试讲后,我们深入探讨细节,整理思路。当我把教学设计、课件分享给青年教师黄猛时,他提出了8条建议,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我的教案重新生成一份供我参考;曾获得市公开课一等奖的谢旖老师以《清明上河图》为底,给我的课件做了一次“精装修”,与讲故事的氛围高度契合;郑海燕老师建议我把人物放在故事中,以故事说人性、以人性显主旨,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一次次磨课,我的思路渐渐清晰,最终明确了教学流程:活动一是聚焦故事中的“他”,学生分小组故事接龙—口头作文—分享—梳理故事情节。活动二是写活故事中的“他”,学生以同学为原型完成故事中“他”的描写,并在修改、分享作文的过程中探讨写“活”人物的秘籍。活动三是感悟故事中的“他”,比如从不同人物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可以学到什么,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哪些写作方法等。
那节公开课我上得行云流水,许多细节如今已经模糊,但学生分享时激动的样子、写作时专注的表情,我记忆犹新。
将一节课精心雕琢究竟有什么意义?这节课是否真的成功呢?与同事讨论后,我发现公开课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成功,而在于磨课的过程——思维不断碰撞,磨出了灵感,磨出了创新,磨出了信心。
公开课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赋能的平台,不少教师正是通过上公开课得以快速成长。这条专业成长之路我发现得有些晚,但好在没错过。培养自己、发展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绵阳市第九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