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由于大批招录新教师,我有较多机会接触青年教师,听课、看教案、审阅发言稿,总的印象是新教师有热情、有基础、肯实践,比较意外的是一些教师在汇报、行文中常有“我已经(正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一类话语。这是年轻人特有的自信,还是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每每这时,我总会想起当年于漪老师到我校讲座,听到她“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时老师们既惊讶又钦佩的神情。一个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的大家这样“却顾所来径”,如此虚怀若谷,云淡风轻。
一个“学”字见境界:学习与创新并重,传承与风格同步。对青年教师来说,比创新、风格更要紧的或许是学习与传承。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到教育思想的大海,看到教学艺术的天空。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个“巨人”应该是多样的,从身边的老师到区域的名师,乃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在其中。
如何学习与传承,我的体会是三点。
学习名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不少人认为思想的学习有点“务虚”,其实不然。思想是识见、是指南,从来没有无思想的行动,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中小学教师历来重“术”——当然,在如何教儿童上用心着力是不错的,但如果只学“术”或过于重“术”,忽视甚至放弃对“思想”的学习与建树,那么这样的“术”终究难免东摇西摆,甚而是要走弯路的。
名师上课,听者很容易心动,回来就试着运用,却发现许多方法似乎失灵了。其实,比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思考名师为何这样做,他们的课堂背后蕴藏着什么,这样才能从“学得像”走向“学得好”,进而“得其神”。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珍珠鸟》一课,学生在两堂课上就是识字、读书、写话。这些环节相对独立,但静静品味,其实不然。比如于老师范读后,学生读得有进步了,但于老师不满足,他请学生继续读,把冯骥才觉得珍珠鸟“真好”的语句找出来,再读再体会。让人拍案叫绝的写话环节由此而来:学生都做“小珍珠鸟”,从文中找找冯骥才是如何对鸟好的,然后以小珍珠鸟的口吻来写写“冯骥才”。学生乐“写”不疲,交流热烈,所写文字充满情趣与创意,打动了在场教师。这节简单的语文课背后是什么?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也就是于老师的“五重”教学理念。因为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于老师的课堂充满了魅力。
学习名师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把思想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不要学习名师的方法与艺术。学习可以有多种角度,比如名师的课堂结构都较为简明,呈“板块化”趋势。再比如名师都注重导入等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衔接,包括教学语言的设计都很周密。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语文课堂要求不可谓不严,学生把“脚印”读慢了不行,重来,要自然轻快。学生把课文读得流利了,贾老师的评价是“马马虎虎”。但另一方面,他的评价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学生朗读《爸爸的老师》,两个学生读得很好,贾老师奖励他们再读一遍,比赛读。读完后贾老师表扬“你们读得都很好,可谓平分秋色”。他拿出刚才教“新鲜”一词时出示的一个橘子说“奖励你们,一人一半”。在交流环节,一个女生说“老师啊,是你让我懂得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贾老师让女生再说一遍,同时向她鞠躬说“谢谢你”。这样的教育,学生定然终生难忘。
学习名师敬业精业的教育情怀。名师是靠自己的思想来教书的,是凭自己的艺术来教书的,更是用他们的一生来教书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老师最终要用语文素养来教学生。”贾志敏老师也说:“我当年为了生活走上了三尺讲台,如今让我离开三尺讲台就无法生活。”两位前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爱,更让我们认识到,要用一生来教好语文。
如何培育这种教育情怀?特级教师徐善俊的“学习、实践、总结、创新”专业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学习。20世纪60年代徐老师走上讲台,上课15分钟教案就讲完了。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结果《非凡的四十分钟》一课一炮打响,后来他参加中青年区级赛课再次获奖。他总结自己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的经验,写成文章并发表。从此,他不断实践、创新,上出了一堂堂“实而不死”“活而不花”的语文课。
学,永远是教的先生,也永远是创新之父。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07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