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是一位对编程充满热情的职校生,具有创新思维,不喜欢墨守成规,热衷挑战一些新奇的课题。
老李是一位有近30年教龄的职校教师,以严谨治学而闻名。他认为,计算机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招一式马虎不得,从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某天计算机课上,老李组织学生练习VB语言编程。键盘的哒哒声与老李时高时低的指导声相映成趣,彷如一曲和谐的“交响乐”。突然,“哐”一声脆响,“交响乐”戛然而止。
大家好奇地望向那个发出不和谐“音符”的地方——原来是小张与老李争执了起来。起因是小张没有按照老李的要求操作,尝试用了一种新的编程方法完成作业。在老李看来,小张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规范的,于是严厉批评了他。
“算法对不对,试试就知道!”
“基础不扎实,创新出大事!”
师生俩越吵越激烈,小张一气之下摔了键盘。
在办公室里,作为班主任的我,面对委屈的小张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给他倒了一杯茶,说:“喊得这么大声,口干了吧?来尝尝我的新茶!”
小张被我逗笑了,紧绷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喝完一杯茶后,他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听完后,我依然不动声色,请他演示一下他的新算法。小张精神一振,立即在我的电脑上操作起来。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小张的算法比教科书上的更好,这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钻研热情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我本能地想保护这种热情,因此我没有过多责怪他的莽撞,而是与他一起商量如何与老李沟通,让老李也能认可小张的算法。一番深入交流之后,小张笑着给我敬了一杯茶,小声说:“老师放心,我知道怎么‘搞定’李老师了。”
小张走了,问题还在。我自然知道他是去找老李道歉了,但是道了歉问题就解决了吗?老李和小张的争执单纯只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吗?新时代为职校生提供了新的成长成才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我认为有必要和老李谈一谈。
第二天下午,我邀请老李来办公室品尝我的新茶。在喝茶的过程中,我对老李认真敬业的教学态度表示钦佩,并感谢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接着,我与他聊起了小张的情况:小张是一个电脑迷,因为兴趣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他会在寒暑假去广告店、电脑城等地打工,并且自学了python编程语言。我还让老李看了小张用新算法编程的视频。经过沟通,老李不仅认同了小张的新编程方法的可行性,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看到老李的表情从严肃到缓和再到喜悦的变化,我心里暗自高兴:“茶没白喝!”
与老李沟通之后,我联合班委在班级组织了一场“数字小匠‘慧’建家乡”主题班会,邀请各科任教师参加。在课上,我展示了学生在暑期实践时帮助家乡果农制作的网页、海报和电子宣传册。学生也分享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助农实践获得的新启示、新技能和新成长。小张还播放了一段学生采访企业的视频。视频中,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李经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数字中国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新需求,强调了技能扎实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听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信念已经在学生心中扎根,教师适应新需求、打造新人才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强烈。
临近下课时,老李感叹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看来我这个老火车头需要升级换代了!”小张迅速递上一份红彤彤的邀请函。老李好奇地打开一看,原来是班里成立了高新技术创新学习兴趣小组——“图灵公社”。作为社长的小张诚挚邀请老李做他们的指导教师,并幽默地回了一句:“‘创意跑’时代,规范和标准就是传动皮带呀!”
此后,我听说这对师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将图灵公社办成了全校知名的“网络技术补习班”,老李还将在公社活动中获得的教学经验与灵感“迁移”到了专业课教学中——将“项目式学习”“口袋课堂”“智网学习”“校企合作”等教学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前不久,老李邀我到他办公室喝他的新茶。原来,他的课题“立足新时代人才转型,项目式教学在VB语言编程中的实践探索”要结题了,他想请我帮他把关。我笑着说:“您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他也笑着回答:“这不是和你学的吗!多亏了你那杯新茶,才让我这老树开出了新花呀。”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高碑店市职教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28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