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是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迈入高等教育的关键过渡阶段。在教育强国建设大背景下,各地在发展普通高中过程中要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坚持优质特色多样的价值导向,统筹区域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服务好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南安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构成了一个人口大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典型样本,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深入推进符合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质量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第一,以科学价值导向指引区域教育整体规划。教育是民生也是国计。就区域而言,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秉持的教育发展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个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和整体格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于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从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普职融合等角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上海、浙江、北京等地也先后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然而,与城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整体走向低迷,“县中塌陷”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政策问题。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复杂情况,有的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思路调整不及时、不到位,功利化思维惯性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学校规划布局突出强调效率和升学率,无差别撤并乡镇高中,将普通高中学校集中到城区办大规模学校。这种做法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对优质办学资源相对有限、学龄人口相对较少的区域而言,是一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权宜之策。但从全局来看,对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区域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观照不够充分。南安市普通高中学校在布局上兼顾了对不同片区的平衡,优质高中学校区域布局趋于均衡,既一定程度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也照顾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以良好教育生态支持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强调系统、关联、协调、平衡的主张,为我们审视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众所周知,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既牵动整个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也仰仗于区域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支持。在系统建构、整体关联的方法论指导下,既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普通高中发展问题的根源,又要跳出高中教育领域,立足区域基础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相互观照、协调发展,以实现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在区域整体布局之下,各普通高中学校也需要找好自身发展定位,形成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教学等诸多育人要素有效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创造普通高中发展新赛道。南安市拥有24所普通高中学校,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特色高中建设,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寻找自身特色发展的切入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支持。
第三,以校长教师为重点激发普通高中内驱力。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应成为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县中塌陷”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专门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从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的角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各地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县中塌陷”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普通高中发展的生命力,即学校作为一种组织所表现出来的以发展内驱力为前提和基础的教育实践综合能力。激发学校发展内驱力首先需要提振学校发展信心,淡化效率至上原则的影响,突出育人逻辑,有效激发校长教师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看到,南安市在区域层面充分关注到了学校发展内驱力问题,并在学校评价机制上作出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为我们展示了用评价撬动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动力的可能性。
第四,以现代信息技术撬动普通高中转型升级。智能化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对普通高中学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普通高中优化育人方式提供了新机遇。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更加全面分析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和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策略支持。在新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育人机构的普通高中学校需要反思学校育人目标,处理好知识学习与素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聚焦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新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培养机制、教育资源、规章制度等,实现学校发展转型升级。南安市借助数字化优势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保障机制,探索推进学校分类评价,着眼于普通高中可持续健康发展,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育人全过程,厚植各类后备人才成长的沃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