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行动》)提出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数字化战略”等八大行动,其中“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普职分流焦虑问题。《扩优提质行动》为未来几年普通高中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及教育功利化的驱动,一方面普通高中生源涌入城市,造成县中生源不足,发展陷入被动;另一方面在唯分数、唯升学功利心的驱使下,城市优质高中形成虹吸效应,县中发展被挤压的同时,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成为难题。
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安市普通高中发展却有另一番景象。南安市辖23个乡镇、3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而普通高中学校就有24所,虽然普通高中学校数量与人口有密切关系,拥有170万人口的南安市确有优势,但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普通高中,且乡镇高中的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各有千秋,这在县中发展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南安市普通高中发展就有了样本价值。
为什么没有把普通高中集中在城区,这么多乡镇高中如何调动其发展积极性,在数字化时代普通高中如何走向特色化发展之路……“《扩优提质行动》提出‘到2027年,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这是南安市教育局局长陈少波不断努力的目标。关于区域如何做大做强普通高中学校资源蛋糕,本期邀请陈少波局长谈一谈他的思考和行动。
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教师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放大优势资源效应等原因,许多地方把乡镇高中或撤或并到城区,南安市基于什么考虑没有走这样的路?
陈少波:作为福建省的教育大市,目前南安市有普通高中学校24所。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整个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城区、经济发达镇区,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都有一级达标高中,基本上能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中的需求。
南安市之所以没有把乡镇高中或撤或并到城区,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南安市现有普通高中在校生近3万人,如果把全市普通高中学校都集中到城区,城区学校生源会达到饱和状态,热点学校将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大班额、大校额现象也会随之而生;另一方面南安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优质学校分区域均衡布点,这样有利于带动各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全市学校办学水平。每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又为优秀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优秀人才的涌现又反哺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教师报:也就是说,如今南安市普通高中布局的形成,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人口预测以及城乡学校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就您的理解,南安市普通高中布局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陈少波:2023年是南安撤县建市30年。30年来,南安市逐步形成了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装备、日用轻工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文体旅两个新兴产业,南安是全省第三个超千亿县级市。从区域行政功能划分上,南安市着力打造“一市三城”空间布局,中部城区、北部新城和南翼新城发展势头强劲。以北部新城为例,现有梅山光前学村、罗东昌财学村、梅山蓝园学村3个学村,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段,其中昌财学村还将建设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安校区,极大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与此同时,作为千年古郡,历史的积淀让170万南安人更加重视发展教育,并涌现出李光前、黄仲咸、侯昌财等一批情系桑梓、倾资兴学的南安乡贤,他们极大推动了南安市教育发展。据统计,仅2024年春节期间,南安市就收到教育捐资超1.3亿元。
扩大成长“朋友圈”
中国教师报:《扩优提质行动》提出要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南安市在学校数量上有着天然优势,但如何持续提升毛入学率,南安市做了哪些尝试?
陈少波:《扩优提质行动》提出的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在“新建一批”“帮扶一批”“提升一批”“扩容一批”上下功夫,这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南安市通过不断强化教育资源配置,以“项目包”的形式加快推进教育提升、体育场地建设提升、校舍安全专项治理等工程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新(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10所。2020年以来已新增4280个普通高中学位,预计2024年再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500个。同时,完成南安市博雅公学滨海实验学校和博雅高中“民转公”,持续扩大公办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提振群众就近入学的信心,南安市还组建了21个“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其中领办型1个、高校合作办学型1个、“5G+”型7个、互促型12个,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中国教师报:刚才您提到,仅2024年春节期间,南安就收到教育捐资超1.3亿元。南安市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中,南安又是如何发挥社会力量助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
陈少波:南安是著名侨乡,拥有400多万南安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爱业、爱俭”的华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南安侨胞中薪火相传。如梅山全镇59平方公里,不仅形成幼儿、初等、职业、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也拥有一批省、市名牌学校,是南安首个教育强镇。这张亮眼名片的获得得益于梅山镇重教兴学的先驱——李光前。1943年李光前先生创办国光中学,学校当前正在创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而在体育场馆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恰巧2023年学校建校80周年,南安市委、市政府就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动海内外华侨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助力学校发展。
从1991年梅山镇成立第一个教育基金会算起,至今已设立10多个村级教育基金会,覆盖全镇85%的村庄,即使人口不足500人的诗溪村也有基金会。这只是南安市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冰山一角,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为南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找准教育发展定位
中国教师报:在“县中振兴”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正为办好一两所县中而头疼,而南安市面对这么多高中做了哪些探索,形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
陈少波:南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南安初步形成了一批具备科技、人文、艺体、外语、劳动等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
但对于24所普通高中来讲,我们还面临亮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等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不同学校有各自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积淀、发展目标以及制约因素,我们坚持全市统筹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全力突破“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格局,帮助学校厘清自身发展的教育哲学,积极引导学校对办学特色进行准确定位,促进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二是聚焦重点难点。2020年,南安被确定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我们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围绕政策倾斜、评价引导、资源支持和环境优化等重点,“一校一策”制订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凝练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典型案例,切实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教师报: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普通高中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学校要实现发展转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南安市教育局给予普通高中哪些支持?
陈少波: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确对高中教育提出了不少挑战,我们主动应对挑战。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充分整合全市教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专项招聘、人才引进、退休教师返聘等方式,补充一批优秀教师,聚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同时,提供足够的选科组合模式,让学生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学科兴趣、生涯规划进行选课。二是创新举办校园开放日,南安市教育局发起“有品质有内涵有口碑”的教育之约,围绕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质量、课堂改革以及课后服务开展情况6个方面内容,积极展示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邀请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友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走进校园,通过观看学校宣传片、实地参观教学场所、座谈交流等形式,沉浸式体验校园生活,强化家长对家门口学校的认同感。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如何提升教师落实新高考新课标的能力?
陈少波:落实新高考新课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改变就要落在教师的身上,提升教师能力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注重规划领路。南安市先后出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南安市基础教育“三二制”复合型城乡教师研修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对新时代师资培养,尤其是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教师队伍的研训从规划、项目、实施落地进行统筹安排,确保科学、精准、高效。
注重专业开路。南安市成立落实新高考新课标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小组,组建省外、省内、本土三支项目指导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校本研训活动。“三方联动”的专家团队为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
注重研修带路。早在福建省启动新高考改革前,我们分批组织普通高中前往上海、浙江等地跟岗研修,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指导、分层走班、质量评价等进行考察。2020年11月,南安被教育部确立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在高中学段推广应用北京市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与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同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我们以两个示范区建设项目为抓手,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学校育人成效上的重难点问题研究,全面激发学校和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力,形成高中育人模式和学校转型的良性发展格局。
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
中国教师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南安一中借助教育数字化实现了教与学、师与生、家与社的转型升级,南安市在借助数字化促进普通高中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陈少波:“数字化战略”是《扩优提质行动》八大行动之一,南安市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普通高中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5G+专递课堂”应用试点工作,采取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模式,建立“1+N”三级线上帮扶模式,着力促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建设南安市视频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开设“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等栏目,不断丰富线上教育教学资源。
数字化转型教师是关键。为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南安市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规划方案》,以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协同各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项目实施中通过系统化设计、动态化推进、精准化实施,在泉州市率先完成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的落地实施。通过项目的整体培训,校长的数字化领导力、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的数字化指导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教师报:接下来,南安市对普通高中建设还有哪些打算?
陈少波: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以《扩优提质行动》提出的八大行动为遵循,聚焦短板弱项,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优质高中。一是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及结果运用,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进一步落实强师惠师八条措施,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减轻教师负担,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成立南安市武荣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贫困、奖励优秀,持续营造兴学助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
陈少波,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