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乡村教书育人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发布时间:2024-03-05 作者:戴怀喜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持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5年来奖励乡村教师1500余名,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我到乡村教书13年了,依然记得当年实习期里,我给一个小儿麻痹症的学生上门辅导,他问了我许多大学里面的事情,跟我说着自己的梦想。我送了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他,我们一起聊海伦·凯勒和这本书。他的求知欲让我坚定了乡村从教的信念。从那年9月开始,教育路上就有了我与孩子们的一些故事。

从教第一年,我教语文和英语,兼做一些教务工作。尽管我是语文教师兼教英语,但我仍然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对我和英语的喜欢。对于英语学科的稀奇,使得我身边经常围着各年级孩子,他们总是喜欢跟我对上几句口语,我也和孩子们说得不亦乐乎。学校的老师都打趣说:“大学生教英语确实有点英语味儿。”

任教1年后,乡镇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枣木小学需要一位教导主任,学校冯校长邀请我前往。他说:“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你。”之后,从泥巴操场到水泥硬化,学校和孩子的点滴变化都被我记在了心间,我在那里教了5年,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

学校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每逢雨季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记得那是2014年5月的一天,回家的一个路段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我脱掉鞋子冒雨在泥泞中推车,突然听到小孩的哭声。原来,两个学生因为害怕正在路上哭,看着山上还在滚落的石块,我赶忙过去一手抱起一个孩子,把他们接到了马路的另一头。经过这件事,学生上下学有了护岗,我便一直坚持和同事一起陪伴学生上下学。

后来,镇中心校领导打算调我到镇中心学校任教,我毅然申请留在了偏远山区,我想这些地方更需要我带去一点“变化”。就这样,我在另一个村的两所小学又悄然度过了7年时光。

几年间,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有一个学生,父亲没有固定工作,母亲患有癫痫,奶奶行动不便,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有时孩子父亲出门做事,一家人经常做一顿饭吃几天。我就去孩子家里,给他买学习资料、辅导功课,教他扫地、叠被子、炒菜,当孩子的父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学会做饭了,我觉得特别欣慰。

学校环境在变化,乡村教育在变化,一体机普及推广的这几年,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利用好这个设备,让孩子更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我自己先学习,然后指导山区孩子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西智慧教育平台,同时积极参与微课录制、空间创建,参与工作室教研,终于走在了全镇教师信息化道路的前列,成为县级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萍乡市信息化评审专家、江西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专家。我的学生也运用上了高科技,跟着数字化教育的步伐前进。

13年乡村教学经历,我收获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对我的好评,也收获了许多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首过去,家人朋友的支持、学生的成长是我的最大动力。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乡村教育情怀,如果现在你问我感受,我还是会坚定地说: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坚守在大山,给山区孩子更多的呵护,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

(作者系江西省上栗县桐木镇东源小学教师,入选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