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级教师谈教学·姚伟国④

课堂生态与“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

发布时间:2024-03-05 作者:姚伟国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课堂生态是课堂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课堂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钱学森先生曾说“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从“系统的概念”出发来看的。从这样的视角看,课堂生态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课堂生态要素是由教师、学生、教室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互动、多元的课堂氛围等要素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N个要素的变化。如果进一步细分,课堂生态中的学科教学知识不仅包括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还包括学生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课堂教学内容关乎课堂内外,是开放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也是开放的。

“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组织和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探讨、对话、质疑、追问、反问,由此实时、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意义的过程。相信每位教师都期待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当然,这里的“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不是“开无轨电车”的无序上课。课堂问题设计的随意性、课堂组织管理的散漫性以及课堂学生分享反馈的针对性,都会影响课堂生态,进而产生不是希望中的“课堂真实发生”。这里所说的“课堂真实发生”是课堂上带有积极导向、有价值的“真实发生”。良好的课堂生态与“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是相辅相成、互为依靠和支撑的。

今天是“信息流、知识流、科技流”海量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创新意识强、创新素养高以及学习力、实践力强的人才,需要有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律自觉性强的人,需要对真实问题有逻辑性、知识性、现实性分析的建设者。培养这样的未来公民,“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是必需的。没有“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教学对象的潜能无法激发,课堂思辨、质疑的教学链无法建设。

教师只有激活课堂,培育良好的生态课堂,才能促进“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

想走出课堂教学舒适地带,需要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敢于探索教学新难题,打破惯性和常规,不停滞在以往的成功经验中、教育案例中。当然,探索的过程是艰辛的,是否一定有收获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想走进课堂教学舒适地带也是很普遍的情况。但更多的教师知道课堂生态会影响课堂的真实发生,渴望自己拥有良好的课堂生态,只是高质量地寻找到适切的、助力于课堂真实发生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不是很清晰。

良好的课堂生态,从宏观上看,不要让“课堂满载”,把课堂塞满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尤其是高阶思维成果的分享就不太会产生,好的课堂对话和互动就会受到遏制,课堂生成就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真实发生。由此,课堂“留白”很重要。从中观上看,课堂情境问题的真实性、问题链任务设计的适恰性以及反馈的针对性,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投入、任务完成的意愿和课堂气氛。问题真实、任务适切、反馈针对性强,是课堂生成真实发生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需要专业思考。从微观上看,在掌握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过程调控,伴随跟进、专业点评,与学生个体和团队同振共鸣,则课堂发生也会更有人文性和智慧性,深度学习才会自然发生。

无论是时代育人的要求,还是新课标和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落实,打造“生成的真实发生”的课堂生态是十分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命题。没有课堂生成,课堂学习评价也难以着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尤其创新性学习就不会有春满园的景象。

课堂生态培育可以学习、借鉴和模仿,而“课堂生成的真实发生”是无法复制的,它是教学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生成,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的生成,不可重复,但可以在践行“双新”理念中取其精华。课堂上,教师是否有很好的“课堂生成”,是一个课堂学习氛围良好以及教学互动有效的显性指向标。当然,也是“学才培育、潜能激发”的希望项。

(作者系特级教师、上海市民立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06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