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讲述“繁森故里”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谷启瑞 来源:中国教师报

聊城市以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为龙头,以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为支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红色教育,让全体师生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

2024年是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诞辰80周年,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倡议29周年。

山东聊城作为革命老区,涌现出革命年代马本斋,和平年代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贵州支教优秀志愿者徐本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孔繁森精神已成为聊城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以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为龙头,以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为支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红色教育,让全体师生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发挥“繁森故里”实践育人功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聊城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领域落地见效。全面启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让党组织成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持续抓好教育系统“一校一品”党建品牌打造,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中的红色文化教育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教育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体验感。

发扬“繁森故里”思想育人功能,构建“四心”育人新格局。聊城市探索构建了以思政课程为主体,各类课程、活动同向而行、协同推进的思政课模式,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环节。为了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孔繁森精神,聊城市构建了“四心”育人模式。

构建“走心”孔繁森精神育人体系。聊城市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三三”孔繁森精神传承课程体系,形成多方参与、联动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培养担当重任的“繁森少年”。

搭建“用心”红色教学模式。聊城市多所学校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红色课堂,实施“儒家经典诵读进课堂”“红色文化我传承”等体验式学习范式,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学生心中。

建设“贴心”多彩校园文化。关注心理健康要优化社会保障,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聊城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全方位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同时,全力建设书香校园,将学习孔繁森精神和儒家经典诵读作为师生读书、活动、交流的主旋律。

开展“暖心”教育关爱工程。在教师关爱上,聊城市健全完善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加大乡村教师支持力度,实施“多对一”送教帮扶,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在学生关爱上,“双减”背景下积极开展“舒适午休”试点工程,提高学生午休质量。

挖掘“繁森故里”资源育人功能,开展“行万里路”红色新研学。近年来,聊城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工程,发挥孔繁森纪念馆领头雁作用,整合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红色资源,遴选13处市级劳动实践基地、70余处省市级研学实践基地,评选优秀研学课程40余门,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据统计,2023年累计组织研学活动、主题活动等5000余场次,参与学生40万余人次。

统筹“繁森故里”地域文化优势,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山之东、海之北,同饮黄河水。”几十年来,聊城与西藏因孔繁森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孔繁森作为聊城优秀党员干部两次援藏,在拉萨、阿里等地留下了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服务藏族同胞的足迹。

新时代,聊城市立足“繁森故里”优势,充分挖掘孔繁森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时代价值,从2015年起,聊城三中连续招收8届、累计培养了300余名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学生。学生祁琪说:“刚到学校时有些不适应,但爸爸妈妈告诉我,聊城也是我的家。”曾任聊城三中2021届青海班班主任的程小全,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聊城老爸”。聊城三中立足当地资源开展主题研学,当藏族学生通过研学知道哈达有的就产自临清丝绸厂时,内心深处对聊城的感情更深了。

进入新时代,聊城市坚持用孔繁森精神教育引导师生,着力打造“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切实担负起传承、弘扬孔繁森精神的责任和使命。2024年,聊城市将续写“繁森故里”红色文化的水城新故事。

(作者系山东省临清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1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