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区域新力量

科学监测按下教育现代化“快进键”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张立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各地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但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缺乏现代化建设标准及可操作的落地项目、难以把握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展、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为此,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黑龙江省教育评估院)成立了“全省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监测”项目组,按照“没有每所中小学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全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念,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在全面掌握全省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精准指导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

科学研制工具,让监测有据可依。项目组在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理论基础上,扎实开展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政策研究、现状调查及国际比较研究等,研制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同时,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等,结合黑龙江省中小学建设实际制定《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通过专家咨询、征询意见及学校试评等环节修订、确定监测工具,保证了监测工具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该测评指标体系包括治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培养人才现代化等7个一级指标,下设了15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和71条评价要点,为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量化的要求。

分层分类抽样,保证监测覆盖面。项目组充分考虑地域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教育规模及城乡分布等因素,在全省范围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监测对象。第一层,在全省13个市(地)中,按照省会城市、经济发展上等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类型选取监测样本;第二层,在每个样本市(地)中,按照市区、经济发展上等县(市、区)等类型选取监测样本县(市、区);第三层,在每个样本县(市、区)中选取一定数量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监测样本学校,每类学校必须涵盖县城(市、区)、乡镇和农村等不同地域,保证监测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精心组织培训,指导中小学开展自评。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监测需要精心组织监测启动会,对参测的样本市(地)、县(市、区)及学校开展培训,帮助监测对象明确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使各地和学校重视监测工作。一方面要明确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程序,共分为学校自评、专家评价、专家组合议、监测报告撰写及反馈等步骤,了解每个步骤需要开展的工作,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详细解读《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进一步明确每条评价要点的评分,A级标准为面向2025年实现的目标,B级标准为面向2030年实现的目标,C级标准为面向2035年实现的目标。学校需要对照各级标准开展自评打分,并对照相应评价要点提供文件、制度、视频、图片、文字等佐证材料,确保项目组专家评价有据可查。

组建专家组,实施科学化评价。项目组按照教育观念、教育治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等主题聘请专家,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监测专家组,结合每位专家研究领域、特长分配评价指标任务。每位专家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时要参考学校的自评打分,详细查阅学校提供的佐证材料,对照评分标准逐条进行打分,必要时辅以电话访谈或现场调研。专家独立打分后召开专家组合议会对评价打分情况进行合议,确定每所学校监测最终结果,并组织撰写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帮助各地、各校总结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优势与亮点,查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

反馈监测结果,加快现代化步伐。质量管理的闭环在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改进。因此,项目组重视监测报告的反馈与指导环节,通过逐级反馈的方式,以官方渠道定向将监测报告反馈给被评市(地)、县(市、区)及学校。同时,组织专家组系统、深入分析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为市(地)、县(市、区)和学校开展监测结果解读。针对教育现代化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组指导学校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育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持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

(作者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1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