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乡村教书育人

把眼里的景变成手中的画

发布时间:2024-03-19 作者:彭 烨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持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5年来奖励乡村教师1500余名,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2011年大学毕业后,我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任教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蔡各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是一群质朴的农村孩子,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对美术就更不重视了,甚至连上不上美术课都无所谓。

“不就是画画吗,能有什么出息,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家长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面对种种困境,我想了很多……没工具?铅笔总有吧;没材料?A4纸总有吧;没静物?大自然总有吧;没办法,那就让彭老师想办法。学生总说,彭老师,您主意真多。

于是,一支笔、一张纸,我们开始了素描。屋里没有静物,那就出去“写生”,校园里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我引导和鼓励学生,看到了什么就用线条表达出来,抓住特点,认真观察,不需要想象。每次室外写生结束后,我会让学生自己评定,评定的标准没有好坏,只有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美的感受。我相信,在自然环境里,学生感知到的东西与大自然直接有连接、有互动,他们的感知和观察能力会随之不断提升。

画着画着,学生画什么像什么了,于是我们从素描转到了课间10分钟速写。时间短了,但画得更快更好玩了,不知不觉间学生好像突然理解了梵高、毕加索,他们时常在想:毕加索可能也是一位一直在课间画画的老师,要不然他每幅画都画得那么着急。

时间来到了2015年,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建立了专业的美术教室、美术展室。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画材全部由学校出资购买,这样我们的材料就丰富了,画笔、颜料、宣纸、墨汁、印章等都有了。青蓝画社也应运而生,主要讲授国画、书法、篆刻等传统课程,画社采取混龄教学模式,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权利,所以我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不同能力的学生授课内容不同。

随着课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有特长和天赋的学生,我想办法让这些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如充当小老师,在大讲台画桌前绘制示范作品;课间带领大家一起通过绘画美化学校墙面;布置学校美术展室、上拓展课;带领大家创作“儿童生活水墨”“印言情篆刻”;等等。学生在一次次绘画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整个社团的学生呈现出乐画、爱画、上瘾必须画、不得不画的学习状态。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汲取其他同学的智慧,学会从他人思考中获得启迪。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一个个乡村少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当初课堂上的唯唯诺诺到如今各大比赛现场的意气风发,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张张笑脸与证书,更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用国画山水技法给家里的墙画了背景图;有的学生在家里教弟弟妹妹画画;有的学生将美术作为自己的专业,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些年,学生不仅提升了绘画技巧,更激发了人文情怀。他们画自己的真感受、真情感、真想法、真创意,逐步建立起一种由衷热爱身边的人、物、事的浓郁乡情。后来,在居家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制作了100多节微视频刊发在视频号和“学习强国”上,方便学生去学习探索,没想到辐射到全市中小学生,让许多学生接触到了国画课。随后,我还开通户外直播写生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景观和植物的视觉变化,感受家乡的美。一个个学生把眼里的景变成了手中的画,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讲述着北戴河四季的故事。

我在乡村教学了十几年,也收获和成长了十几年,来自学生、村民、同事、校长还有家长的反馈,以及土地给我的滋养,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在乡村的自然环境里,我的身心是愉悦的。因此,我要让农村孩子明白,农村这个标签不是他们的劣势,反而是他们独有的生活体验,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未来,我希望乡村孩子有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不仅对艺术有向往、有兴趣,更重要的是让艺术表达内心、表达美好,让艺术素养根植于内心,让艺术情怀伴随一生。

(作者系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蔡各庄小学教师,入选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20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