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简称“朝阳一校”)的校园里,一棵老树在孩子们的嬉戏声中静静矗立。这棵有近300年树龄的参天古树,是沈阳城唯一的一棵“洋白蜡树”,植于1736年文庙西墙外,现在仍安静地守候着朝阳一校的校园。
老树迎来过很多懵懂无知的孩童,送走过很多饱读诗书的少年……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流水般的时光刻在年轮的印记里,历久弥新,延绵不衰。
落地生根,文庙奠定传统文化教育根基
1629年,沈阳文庙建立,开创了东北地区文庙建设的先河。文庙就坐落在老沈阳城的东南方向,如今的朝阳一校校园内。初建时,有圣殿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一座,门前栽种洋白蜡树,象征生命活力不息,思想传承进步。时光荏苒,当初的洋白蜡树如今已长成朝阳一校校园内的参天大树。
文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中枢,沈阳文庙的建立,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土地上的深厚根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文庙在奉天府设立教授,专司儒学事务。每至科举,许多秀才、贡生从四面八方来文庙祈福。依托儒家文化的影响,文庙周围逐渐设立很多学府、报社等文化机构。晚清时,“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被介绍到中国,酝酿并引发这片古老大地的一场巨大变革。
1905年,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新式学堂。依托文庙及附近建筑,中国第一批兴办的新式学堂文庙小学应运而生,这便是朝阳一校的第一个名字。
从沈阳文庙、文庙小学到朝阳一校,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百年前的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接续与传承。洋白蜡树见证了一所学校从兴建到发展的足迹,这位历史的“见证者”仿佛也在预示着朝阳一校未来的勃勃生机。
继学往圣,萃升书院传播传统文化内涵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文庙西墙外,现朝阳一校的校园内,萃升书院始建,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书院聘请清朝广宁举人——辽东三才子之一刘春烺任主讲,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等学者也曾来此任教。书院将传统文化与当时的时势相结合,设置时势策论课程,追求学以致用,成为东北著名学堂。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十分重视东北的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他在听取了一些学者的建议后,出资两万大洋重建萃升书院,并在文昌阁设立图书馆,亲自出任院长一职,从北京请来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树楠、古文泰斗吴闿生、史地专家关廷燮,以及后来的国学大师高步瀛等负责讲学。
如果说文庙时期奠定了传统文化教育根基,那么萃升书院便承载了传统文化的首次蓬勃发展。
萃升书院以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开设经学(易经、尚书、左传等)、文学(古文)、史学(明史、汉书等)、辞章(唐诗、宋词)四科,由奉天省教育厅直接负责,层层选拔,择优录取,免收学费,学生只交书费和伙食费。学生学习期间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月会考一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设立奖学金。书院定期刊发《萃升丛刊》院刊,刊登教授的著述及时评性文章,很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期刊。
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兴盛景象,求学者纷至沓来。课暇之际,向名师求教者络绎不绝,学员相互争论之声不绝于耳。直至“九一八事变”后,书院被迫关闭,但是萃升书院传播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庙不在,萃升书院亦不在,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庙小学兴建起来,文脉之地兴起的新学堂,既有革新的朝气,又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百年树人,活力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1960年,文庙小学更名为朝阳一校,至此,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建校119年,从文庙到萃升书院,再到朝阳一校,依旧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是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赋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底蕴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也是继续腾飞的起点。
冬去春来,洋白蜡树绿了又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人才培养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需要持续激发办学活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让学校保持蓬勃的朝气。
因此,朝阳一校立足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办学有机结合,在2005年百年校庆之际,将办学方向确立为“活力教育”。
活力教育就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教育;是以儿童活泼、快乐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是以教师身心健康、职业幸福为本的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栽培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为学生完美人生奠基的教育;是根植于文化,又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新理念融合发展,保持源头活水,常更常新的教育。
活力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内容创生性、形式创生性、模式创生性”重新审视,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新性课程”系统落实,设定“学科基础课程”“主题实践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学校文化课程”四大类课程框架,形成活力教育下的传统教育大课程观。
“学科基础课程”以单元主线为依托,整合各篇文章,组合学习,缩短课时,保留基本学科技能技巧,合并简单重复的知识,降低重复的练习。“主题实践课程”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与德育中的专题教育、地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集合成主题模块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依据各个主题展开实践活动,跟踪学习过程,形成活动评价。“个性发展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资质不一、能力相异的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课程,在统一课程形态下追寻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文化课程”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特色课程,下设国学课程、国粹课程、绘画课程、茶艺课程、深度阅读课程、研学课程,以“实践类”“体验类”“活动类”“竞赛类”四个类别形成系列工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三大课程融合发展,纳入体系,多元渗透。
传承文脉,让每个生命拥有自我舒展的力量
又是一年开学季,晨练的孩子第一时间奔向洋白蜡树,迫不及待地围着大树奔跑嬉戏。那些三三两两认真记录的孩子,正在仔细观察大树的变化,为自己的课程实践收集素材……如今,大树已经成为学校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在这方兴学重教、近三百年绵延不绝的文脉之地,名称虽几经更改,但一直秉承孔孟思想继学往圣,传书万方。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历经百年,如今已成为学校课程发展的核心。通过“活力教育”领航,“书院文化”“科技文化”双翼并进,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持续推进校本特色课程,以深度阅读课程为例,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2018年初学校将原图书馆升级改造,次年6月新图书馆落成,取名为“萃升书院”——既是因为紧邻萃升书院原址而建,又寓“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形成集藏书、阅览、借阅、上课、会议、讲坛、智能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端智能图书馆。图书馆占地950平方米,连接着由210平方米的读书大厅、150平方米的读书走廊、创客空间及19处开放式书吧集合而成的朝阳一校萃升图书广场,整体形成了浓郁的阅读环境氛围,学校通过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枝繁叶茂的洋白蜡树下,读书就是学校最美的风景。
一年四季,学生跟着树木的变化观察、研究节气变化,不断将书本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2021年初,朝阳一校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探寻二十四节气中科学、文学、艺术、习俗等多元文化元素,实现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挖掘,并借助公众号等平台推广。不久后,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也引入二十四节气的理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报道朝阳一校二十四节气课程实践活动……
秋天来了,树下捡拾落叶的学生为国粹课程收集创作素材,他们在学校“国粹经典课程”中了解细腻的中国茶道、陶瓷绘画,品读儒家文化经典,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养料,还通过走进名胜古迹,了解科技发明、艺术创造、戏曲和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与地方特色,汲取传统文化知识,锻炼技能,体味地方民俗,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民族风情的本土文化特色,久负盛名的文庙,兴学昌盛的萃升书院,为朝阳一校品牌铸就了厚重、致远的文化根基。学校在活力教育主题下提出“让每个生命都拥有自我舒展的力量”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富有普遍技能、博爱胸怀、忠诚性格、坚决意志之少年。
这座充满活力的百年老校,历经岁月洗礼,仍旧风雨兼程,校园里参天的洋白蜡树,仍旧苍劲繁茂,默默见证着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