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快乐“小玩国”已走过5个年头,看着孩子们依然灿烂的笑颜、依旧发光的眼睛、始终积极的生命状态,我的内心更加坚定。回想2018年,我观察到班里孩子的身体越来越柔弱、表情越来越无奈、语言越来越单一。恰逢当时我在研读《游戏力》系列书籍,深受启发。于是,我决定打造一个“小玩国”,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出生命力。
用专业知识为“玩”正名
“孩子的心会玩散掉的”,这是许多教师的口头禅;“最近一直想着玩”,这是不少家长的责备理由。“玩”这件不正经的事儿,在师长眼里简直是洪水猛兽。因此,我的“小玩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为“玩”正名,打消教师和家长的顾虑,相信“玩”是一股强助力。
几年来我不断埋进书海,偶遇“智者”。如邂逅约翰·瑞迪的《运动改造大脑》时,我有一种信心倍增之感。瑞迪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运动(玩)的好处。如运动产生更多的神奇“脑细胞肥料”、清除过量的大脑生物垃圾、分泌更多的幸福“内啡肽”;遇见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让我有一种胸有成竹之感。每个入学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并进入下一个需求——社交需求即友谊,只有这个阶段发展好,孩子才会进入更高级别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而孩子最初的友谊就是建立在一起“玩”的基础上。这样与书的奇遇还有很多,这些不同领域的涉猎慢慢在我脑中建立关系,也让我更加坚定。
有了书籍的引领和明确的方向,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玩文化”渗透给家长,实现家校联动的美好愿景。
这一代家长与我们父母一辈不同,他们多数有学历但无育儿经验。一些家长执念于可测量的智力教育,多写几个字、多做几道题……而这恰恰是孩子失去童心的源头。于是,我开始着手组建“小玩国诚悦家长读书沙龙”,每天交流阅读心得。
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相关书目供家长共读。为了激发家长的阅读兴趣,我从故事性育儿书开始推荐,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等。通过带领家长阅读,促使家长改变教育理念,让他们觉察到游戏、运动对孩子的重要性。随后慢慢过渡到专业性强一点的书籍《孩子:挑战》《不管教的勇气》等,鼓励家长从专业角度看待育儿问题。我与家长每周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困惑,将书中看到的知识与线下碰到的问题进行整合,享受一起进步的乐趣。有了观念的转变,家长慢慢接受了“小玩国”的理念,读懂了孩子的语言和需求,同时也成为我的坚强后盾。
玩什么,如何玩
什么时候玩?玩什么?如何玩?这些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身边没有参考的经验,我就自己摸索。在书籍中,我找到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彩色的阅读教室》作者周其星曾说:“没有成绩,我们很多想法都不允许实现。”为了打消学校和家长对应试的忧虑,我开始涉猎与科学学习相关的书籍,从《数学可以这样教》《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等书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低年段时每天根据当天的知识点设计智力亲子游戏,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同时推荐相应知识点的绘本,拓展孩子的知识面,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我从《如何学习》中获得启示,多个单元交叉练习,帮助孩子打破机械思维,打通知识间的联系;我从《创造性思维》中得到灵感,每周五带孩子们去宽广的操场,边散步边背诵近两周的知识,调动多感官训练长时记忆;我从《微习惯》中获取启示,每天布置阅读5页书,帮助孩子在大脑未察觉的情况下养成阅读习惯等。书中智者不知疲倦地引领我,让我不断尝试创意教法,因此班里的孩子到了六年级依然保持浓浓的求知欲。
如果说好成绩让我的理想有说服力,那么好习惯就是让“小玩国”充满神奇色彩。一开始总有老师带着质疑看我的班级,一个“玩”的班级一定是闹哄哄的,但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做到了灵动但不调皮。
许多老师听了我的分享后好奇地问:“这么多有趣的游戏从哪里来?”其实就是广泛阅读后喷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里的自然游戏,带孩子们收集残枝落叶做“秋日来信”、拓印红花做“春天的诗”;我模仿《开始和结束一堂课的50个好创意》中的猜盲盒游戏,让孩子根据我的回答不断提问,猜测我给他们准备的新学期礼物。此后充分发挥学生爱猜的特点设计系列阅读游戏,如给45本新书编上序号并准备相应的卡片,抽到几号就看几号书,引导孩子爱上不同类型的书籍;我学习《班主任的九堂必修课》的理性思维,组织“了不起的橡皮”游戏设计大赛,巧妙地用孩子的喜好点燃创意的火花;我学习《游戏力》的育人思维,用“坐地起身”“巨人的脚步”等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让孩子在人与人的联结中培养感情、平和情绪,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打造我的“小玩国”
一个人孤独前行的时候难免心生畏惧迷茫,而书籍就像我的精神导师一样,赋予我前行的力量。
看名人传记开阔心胸。我爱看名人传记,《硅谷钢铁侠》让我看到一个有创意的企业家——马斯克,他始终坚信自己是“拯救地球”的人,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让我看到一个顽皮的科学家,他带着热切的好奇心不知疲倦地投入众多领域的创新研究,享受过程却不在意结果……看别人的故事,映射自己的事,内心变得泰然自若。
我经常问自己,作为教师做这些有什么好处?最后发现,我带着全班参加每次晨会,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我组织爸爸主题家长会,让孩子能够得到完整的爱;我举办集体生日派对,让孩子体验到主角感;我设计每次开学典礼,让孩子体会到仪式感……我的目标没有名人那样伟大,却紧紧围绕“助力孩子成长”,那就如名人般带点执念的坚持就对了。
看名师故事沉淀自己。在名人传记中看到许多披荆斩棘的故事,而在名师故事中能看到许多平凡韧性的成长。当我孤立无助时,我就想想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他历经千帆却依然温暖;当我带班遇到困难时,我就想想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她的带班如书名普通直白,经历也是一地鸡毛。但她用心陪伴每个孩子成长,同时修炼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各种状况……读着这些名师故事,我也放慢了脚步,有条不紊地打造我的“小玩国”,有“阅做联动后的妙笔生花”“做写并行后的阅读赋能”“读中悟写后的实践扎根”,形成一个纯粹的“阅读—写作—实践”的循环圈,沉淀着自己,努力成为更有力量的教师。
书像一个沉稳的智者,照亮我前行的路途;书像一个灵气的知音,给予我前行的支持;书像一个优秀的导师,赋予我前行的勇气。书陪伴着我持续地探索和创新,唤醒了孩子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在玩耍中成长,在探索中获得智慧,在团队中获得力量,让“小玩国”闪闪发光。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二小)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